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野灵 王星 周阳
又见毕节,已不是那个毕节。
曾经的毕节,生态极其脆弱,一度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绝境。如今的毕节,绿水青山入画来,森林覆盖率突破60%,以“绿色发展”推开小康之门。
1988年6月,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获批设立。30多年来,毕节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为重点的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同步改善生态和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经济活动绿色化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新机遇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创造新辉煌。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为毕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毕节,正奋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代新篇章。
筑牢绿色屏障 释放生态红利
“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1985年5月,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的一篇报道把海雀之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困因则是生态的极度恶化。
平均海拔2300米的赫章县海雀村,山寒水冷,土地贫瘠,森林覆盖率不到5%。村民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一年不得半年粮。
那时的毕节,有无数个海雀。
“生态恶化”“水土流失”曾是毕节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毕节森林覆盖率仅有14.9%。
随着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在中央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海雀村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经过3年的苦战,种植松树12000多亩,荒山秃岭披上绿色新装。
生态好了,海雀人的日子也越变越好,2016年,海雀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海雀村5000亩林地进入国储林项目,全村共获得补贴600余万元。如今,海雀村林地面积达1.3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提升到77.2%,林木经济价值达8000万元以上,人均约10万元。
今日的毕节,有无数个海雀。
盛夏的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翠绿的樱桃林铺满山坡,绿水青山环抱着青瓦白墙,田野间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20世纪末的陶营村,村民以烧制砖瓦陶罐为生,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当年山坡上到处是烧瓦片的土窑,风一吹就尘土漫天,大家一年辛苦到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村民杨才貌回忆。
改变从一棵樱桃变异株开始。1996年,纳雍县农业局技术员徐富军偶然发现一株樱桃与众不同,便将其用于培育新苗和试种。令他惊奇的是这棵变异株结出的樱桃个大、味甜,因果体酷似玛瑙,便有了樱桃名种“玛瑙红”。
从此,一颗颗玛瑙红樱桃代替了一个个千疮百孔的土窑,陶营村种植樱桃面积达到5000余亩,成了名副其实的樱桃村。
依托玛瑙红樱桃产业,陶营村全村总资产达到了81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0元,每年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旅游增收约2亿元。陶营村用一串串数据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故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数据显示,毕节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升到现在的60%,完成营造林153.96万亩,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378.65万亩,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提升至43.79%,毕节以“绿色发展”推开了小康之门。
丰富绿色家底 点亮生态名片
夏日的威宁草海,水色清澈,碧空如洗。
“随手拍出来都是美景,安逸得很。”退休后的陈子明每天都会到草海北坡生态公园跳舞健身,趁着跳舞间隙,随手拍上几张草海照片已经成她的习惯,“草海一年四季皆是景,美景也照亮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要好好保护起来。”
这是草海北坡生态公园最寻常的一幕,最近几年间,通过生态治理,草海北坡生态公园已种植四季皆宜的灌木及观赏植被7万余株,森林植被迅速提升到70%。同时,健身道、巡护道、观景台等附属设施的成功打造,生态公园已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威宁草海,是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也是珍稀鸟类黑颈鹤的栖息地,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扩张,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生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直面问题,威宁痛下决心,一场力度更大的“生态保卫战”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响。“这是一场硬仗、苦仗、持久仗,但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必须打赢。”贵州威宁草海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茂坚定地说。
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草海湿地生态的影响,威宁大力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同时治污净湖、造林涵湖,生态治理成效立竿见影,草海重新吸引了黑颈鹤来此过冬。
当前,毕节各县(市、区)正积极引导群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相互监督、自我教育、自发爱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绿色发展融入到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化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到夏日,七星关区南山公园就成了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市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公园锻炼、散步,享受着城市绿地公园带来的惬意和舒适。
城市处处是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七星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紧紧围绕绿地公园建设,大力打造以生态优先的节约型绿地,相继建成了南山公园、德溪公园等多个公园绿地,形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山体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的公园绿地体系。如今,城市功能完善、景观效果良好、管理规范有序的城市绿地公园让群众尽享“绿色福利”。
放眼乌蒙大地,绿色就像一条翡翠绿带穿绕在广袤大地,令纵横的道路、交错的河湖、开阔的广场、精致的游园与居民小区浑然一体,迸发出盎然生机。以绿色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必将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人们的幸福感更强。
培育绿色文化 守护共同家园
“有了林业碳票,林地资源变成资产,空气也能卖钱了!”今年春节刚过,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骁就收到一份大礼——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
紧紧拿着编号为“000001”的全省首张林业碳票,彭骁十分激动。“33056亩林木的固碳释氧量是13.573万吨,按近几年碳汇交易的平均最低单价每吨22.5元计算,这张碳票的碳交易价值在305万元左右。”
“碳票”是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一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身份证”。
没有绿水青山就不会有金山银山。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毕节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放在了首位,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碳汇研究,测算了市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的碳储量和碳汇量,出台了《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和《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试行)》,进一步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全省首张碳票落户毕节,让“沉睡”的林地资源变成了资产,成就了毕节绿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毕节市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
4月29日,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落户赫章县海雀村,这是继黔西市获得的全省第一张国有林碳票后颁发的第一张集体林碳票。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拿着编号“000002”的林业碳票笑得合不拢嘴。“经过省林科院核算,涉及林地734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4627.7吨,海雀的林海这下出息了。”
“有了这张林业碳票,海雀村的万亩林海所净化的空气就变成了可以流通的资产,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均福算了一笔账,这张林业碳票,可让海雀村227户群众户均增收4400多元。
当前,毕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林业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产业、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山地旅游产业、以生态保护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治理产业,不断壮大“绿色经济”。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同时,毕节持续把生态资源转变为毕节最大的生态财富、生态优势和生态品牌,打造“大方天麻”“织金竹荪”“纳雍土鸡”“赫章半夏”等一批批林下经济品牌。目前毕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已达378.45万亩,实现产值突破49亿元,真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
毕节,凭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
未来5年,毕节将牢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用活绿色资源 端稳生态饭碗
“各位朋友吃好喝好,本店开业不久,还请你们多提建议。”进入盛夏,黔西市化屋村迎来避暑游的旺季,农家乐老板杨清鑫变得更忙了。
“生态好了,大家都愿意来,我们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刚收拾完餐桌,杨清鑫又转身招呼新来的游客,准备下一桌的菜品。自从今年1月农家乐开业以来,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但杨清鑫却乐在其中。
杨清鑫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在六冲河上靠打鱼为生。“前后打鱼20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杨清鑫回忆,随着河水生态环境变化,打鱼也变得愈发艰难。
乌江六冲河段,是黔西人民的母亲河,是黔西永续发展的绿色屏障。过去,人们因受制于贫困无奈向六冲河索要生活,网箱养鱼、沿河捕捞等行为让六冲河受了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为系统治理乌江生态环境,贵州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措施,率先在乌江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同时全面加强磷化工污染防治,在全国率先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
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黔西市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实施“开门治水”行动,通过统筹河湖长、林长、路长和护河员、护林员、道路保洁员“三长三员”力量,推进水岸同治,让沿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转变。
“水清了、河美了,我申请当了村里的护河员,为保护六冲河尽自己一份力。”对于渔民身份的转变,杨清鑫很自豪,如今还开起了农家乐,更是喜上眉梢。
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如今的乌江画廊山川锦绣,河水清澈,引来无数游客拍照打卡,越来越多的村民守着绿水青山端上了“旅游饭碗”。数据显示,2021年,化屋村共接待游客量超过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
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再一次为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了方向:“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指示精神,毕节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过去一年,毕节完成营造林152.46万亩,治理石漠化127.39平方公里,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114.73万亩、投资61.08亿元。治理河道175千米,完成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40个。
毕节的“绿色家底”愈发厚实,绿水青山正成为这里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