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

—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杨明方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披着朝霞出门、踏着星辰返程,为的是多看一看新疆的发展变化,多听一听新疆干部群众的心声,深入调研新时代治疆方略的贯彻落实。

7月12日-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

雄踞祖国西北,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说起来和新疆的联系,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就浙江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的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讨。2003年8月,我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新疆考察了8天,那次走的地方比较多。”

“到中央工作后,我也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2014年先后两次来新疆考察调研。”

“石榴籽”的比喻,正是在2014年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的。这句源自生活的质朴感言,触动了总书记的心弦。

8年时间过去了,一个细节令人感慨。此次考察,当习近平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

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一次次举旗定向,为新疆发展领航。2014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今年4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

“党中央关于新疆各项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关键是要完整准确理解、坚持不懈推动、不折不扣落实。我多次讲,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首先要看清新疆发展大势,看清做好新疆工作在全党全国大局中的影响,看清新疆工作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地位。”

“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现在新疆大局稳定,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总书记语重心长,“看到天山南北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疆考察的第一站,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新疆大学。

大学校史馆,留存了塑造未来的一段段珍贵史料。《觉醒年代》里的俞秀松曾在这里担任校长,“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来源于延安抗大校训。校史馆也正是王震将军带领年轻的战士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总书记站在校歌的陈列板前,逐字端详。

“民族的命运,担在双肩。努力莫迟延……”国与家的休戚与共,在学校初创时就镌刻于血脉。

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鲜明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

青葱校园里,总书记走进位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师生们正在讨论,热烈分享着外出调研的经历:

哈密刺绣从零散的小作坊办起了合作社;克拉玛依那些在草原上和牛羊打交道的牧民,也走进了现代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听得仔细。

“每年的调研实践,形成什么样的成果?”总书记亲切询问大家。

“万方乐奏有于阗。”师生们纷纷回答。牧场的毡房、乡村的晾房、城镇拔地而起的楼房,思想观念、文化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向现代化迈进。再偏远的山村,也在感知祖国变化的脉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我特别用了‘石榴籽’来形容。”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迎着师生们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

“通过调研我们要建立一种自信。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都是压不倒的。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一定要格外珍惜现在这样的一种大好形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翻看一本本教材、一篇篇史学著作,语重心长:

“必须强调,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讲清楚这些,不是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问题。”

“立德立什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关心青年。同学们生逢盛世,身在其中,好好努力,好好干,真正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汉代的“司禾府印”,见证西域屯田戍边的开拓;唐代的“过所文书”,印证西域同中原的往来;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碑,斑驳的文字镌刻了不容置疑的事实。总书记一件件、一幅幅端详思索。

中华文明璀璨浩瀚,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就是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

“开展文化润疆首先要解决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

向东看,五千多年文明瑰宝,铺展了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展厅内,习近平总书记深受触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从而也更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博物馆内,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乐曲声起,雄浑激昂。代代相传的《玛纳斯》,是同《格萨(斯)尔》《江格尔》齐名的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礼赞英雄的经典之作。

坐在正中的《玛纳斯》传承人,是57岁的牧民江努尔。

“可以唱多久?”总书记观看了绵绵不绝的史诗,笑着问他。

“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听到江努尔的答案,3岁起就学艺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钟。”

“也不简单了!”总书记亲切望着这个14岁少年,“年轻一代要很好培养,更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你们还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我想让全世界了解认识《玛纳斯》。”江努尔目光里满是憧憬。

“是要传播到全世界。它们既属于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要和世界文化更好地开展交流互鉴。党中央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交河故城,唐代初期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有力见证。

14日下午,40摄氏度高温下,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中央大道,进门阙,入城池。城垛、街巷、庙宇、市井、官署、作坊、民居,残垣断壁,耸立于蓝天黄土之间,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

“城中的水从何而来?”

“先挖井再挖房,水井就在房子里。”讲解员从水讲起,向总书记讲述了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的遗址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故城脚下偶遇一群游客。

一名游客感慨此情此景:“火热的天气,火热的心,走再远的路也不累。”

总书记笑着说:“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要把它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这项工作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做一个中国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仅有辉煌历史,未来也会更加光明。”

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

一个社区,一个村庄。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疆城乡的两个基层单元,一叶知秋。

“在新疆不能简单就发展谈发展,而是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

13日上午,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此行看的一个重点,是民生的关切话题“一老一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

党群服务中心,一群银发耄耋老人载歌载舞,朝气蓬勃。他们自豪地向总书记道出了各自的年龄:“74”,“73”,“80”。

总书记祝福他们:“幸福生活日久天长!”

隔壁房间,一群垂髫少儿正背诵古诗词。看到习爷爷,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将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悯农》《三字经》《二十四节气歌》,最后还要唱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

总书记微笑倾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维吾尔族居民阿布来提·吐尔逊一家老少,热情将总书记迎进家门。客厅里唠家常,问医疗、谈教育,说收入、话变迁。头疼脑热就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老人社保也解决了大问题,孩子上学个个有奔头。

“这一个楼里头各民族的都有吧?”

“都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都是熟人,一起唠唠嗑、走走路、唱唱歌,还跳广场舞,都好得很。”

街坊邻居有9个民族。总书记笑着说,能感受到社区里各民族其乐融融。

小区街巷,社区居民们簇拥着总书记,依依不舍。

“我们都是脚踏实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有定力、有韧性。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踔厉奋发,这样努力下去一定会更好。”

14日下午,在吐鲁番调研期间,总书记到了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看了农产品加工企业。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产业振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对于祖祖辈辈靠种植葡萄为生的村民们来说,企业入驻村子,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也破解了销路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厂房。筛选区,村民们灵巧地将葡萄干筛出优劣。葡萄干装箱待发,即将运往大江南北。同总书记交谈时,谈到未来的日子,她们眼里充满希望。

“要面向未来谋发展,通过发展更好增进团结、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

村广场上,一场篮球赛正激烈进行。总书记一来,村民们欢呼着涌过来。

“乡村振兴是我们继脱贫之后又一个农村奋斗目标,看到你们这个村的变化,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中国的农村这十年经历了一个很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接续奋斗,把中国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这在全世界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证明了我们各民族人民群众是好样的!”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过去脱贫攻坚奔小康是这样,我们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这样。在农村,在城市,在田间,在工厂,在每一个岗位上,靠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枝杈上更加枝繁叶茂

12日下午,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连接两个大市场,铁路纵横、公路交错、航线密布。

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是“骆驼电报,驴马邮政”的荒芜之所。

“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过荒漠、闯戈壁,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

这里的人们,对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那场重要演讲,如数家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考察,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半年之后。回首当时总书记的擘画,字里行间高瞻远瞩:“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来,新疆将可能成为繁华的中心。不要说别的,乌鲁木齐现在是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到那时,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近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8年过去了,沧桑之变。今天,经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过境的中欧班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一半以上。

大屏幕上,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的作业区实时画面同步传来。宽准轨有序转换,或立足新疆走进来,或借助新疆走出去,诠释着新疆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机遇。听陆港区负责同志介绍到产自新疆的番茄酱贸易,总书记饶有兴致。

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复苏,大厅里有不少前来办事的企业办事人员。

“业务忙吗?”

“线上的活多了,线下的少了。”

一名重庆人,因为有货物要从海南运到中东,专门赶到这里洽谈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前面的介绍颇有感触:“确实得有个算法,看看怎么走最合算。”

此次考察,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总书记思虑长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硕果累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现在有了‘一带一路’就不同了。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成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在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三道岭,一碗泉,七角井,盐池,鄯善,胜金口,吐鲁番,白杨沟,达坂城,柴窝堡……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吐鲁番葡萄沟。葡萄品种纷繁,琳琅满目。“多么富饶的一个地方,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总书记风趣地说,“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但有掉葡萄的事。”

像沙漠胡杨把根深深地扎下去

这里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当年就是在荒滩戈壁上,兵团人喝盐碱水、睡地窝子,人拉肩扛、爬冰卧雪。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再现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满是补丁的军大衣、锈迹斑驳的坎土曼,总书记在一个名为《一双眼》的雕塑前驻足。劳动强度大、营养又跟不上,不少人得了夜盲症。每个班就把蔬菜省下来给一个人,能保证下工后搀扶着找到回家的路。

博物馆一层大厅,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一个个精神抖擞地向总书记汇报:

“我叫曹运铭,一扎根就是60年,无怨无悔。”

“我叫孙本霞,是50年代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这里的,我不后悔,一辈子就跟党走,党叫我干啥就干啥。”

“您今年多大岁数了?”“从哪边过来的?”总书记亲切地询问。

这片光荣的土地凝结了多少情感、多少心血汗水。从“挖井探水,无水不建城”的勘探建城,到八一钢铁厂、六道湾煤矿、苇湖梁发电厂、七一棉纺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八一面粉厂、跃进钢铁厂……每一天都在创造奇迹。

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你们是从艰苦奋斗中走过来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到石河子,要看田。

农一连棉花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顶着烈日走进田间。棉花正处花铃期,从犁地、播种,到灌溉、灭虫,到棉花打顶、收获,全部是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不远处是九连蟠桃种植园,总书记走进桃园深处。

“你家承包了多少亩地?”

“包了15亩地种桃,一年收入二十来万。在镇上买了房,也买了车。”老两口笑容憨厚。

“地都承包到职工了吧,确权到位了吧?”总书记牵挂的是正在推进的兵团改革。兵团负责同志介绍说,农牧一线职工收入较改革前增长32.2%。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兵团改革以后,承包确权发证,给兵团人吃定心丸,让大家能够有长远打算,能够舍下本来谋发展。”

前往一四三团花园镇的路上,总书记透过车窗望向窗外。

湛蓝苍穹之下,楼房掩映在绿意盎然之间,一个田园般的美丽家园。

花园镇广场,气氛热情如火。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对大家说:“从铸剑为犁开始,确实不容易啊,在一片荒凉的地方建起这么一座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城市。底子打得好,变化也越来越大,靠的是党中央的关心,靠的是几代兵团人的接续奋斗。”

“兵团的建设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最初建兵团是为什么?保家卫国,屯垦建设。要深化兵地融合,建设一个美好幸福家园,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新城西门村,房前屋后的墙壁也是画板,描绘了村民的所思所盼。考察时,一幅湘西十八洞村的壁画映入眼帘。

两个村是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村。3000多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他们像亲戚般常来常往。

湖南省对口帮扶的,正是村所在的吐鲁番市。村里的医务室也是援建的,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援疆项目里,医疗和教育最受乡亲们欢迎。

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会见接见了7批次新疆有关方面代表并合影,其中一场是援疆干部代表。

当总书记走进接见厅,掌声如雷。从队列一端,他一边挥手问候,一边缓步走向另一端。

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干在一起。望着为这片热土奉献心血的援疆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回忆在地方工作时,“福建对口昌吉,浙江对口和田”:“这个事业很有意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举全国之力,解决一些重大任务。参加过援疆任务的同志,受到了精神的、实践的洗礼和锻炼,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期望你们在这里扎扎实实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是一生值得自豪的贡献。”

在随后召开的汇报会上,总书记再一次谈到援疆工作。考量的视角,彰显新疆之于国家的分量:“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新疆的发展也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全局之中。“一带一路”的新机遇,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向,双循环的新优势……桩桩件件,新疆乘势而上。

自治区相关负责同志在汇报会上,深有感触地谈道:“新疆工作的实践证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非常英明、完全正确,是指引新疆工作在错综复杂中守正创新、在矛盾风险中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和魂。”

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新疆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善弈者谋势。新疆保持长期稳定,最重要的在人心。

“要坚持团结一致向前看,最大限度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在保稳定、谋发展、促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注意倾听社会各界意见。只要是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建议都要充分吸收,只要是反映民生困难、关系群众利益的声音都要及时回应。”

4天考察,走到哪儿,哪儿是沸腾的海洋。掌声、笑声、欢呼声激荡久远,很多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泪眼婆娑地挤到队伍前,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在学校、在社区、在村庄、在兵团,身着民族服装的各族干部群众簇拥着总书记,送了一程又一程。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6日电)

--> 2022-07-17 —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4080.html 1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