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历史、哲思与美

—— 张劲散文一瞥

申元初

张劲先生的每一篇散文,都力求用最严谨的态势来写作,因此,他的笔下颇多精品佳作。

如此断言张劲先生的散文,其主要意图是想表达一种逻辑关系:写作精神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举个小例子。有一次,快到午夜12点钟的时候,我家里突然响起电话铃声,原来是张劲先生在写作一篇文章的时候,遇到了某个并非是必不可写的数据,他一时吃不太准,所以打电话到我家里来求证。窥一斑而知全豹,这足以说明他的散文写作,是怎样以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来对待的了。

当然,张劲先生之所以能够写出令人读之难忘的散文,一定是一个综合素质、整体修养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他作品的形成因素,便会对我们的写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以为,张劲先生的散文,可以说是历史、哲思和美的融合。具体来说,大抵有以下的形成因素和写作特色。

其一,以艺术的态度来行文,以学术的精神去构思。

张劲先生是一个作家,但张劲先生的根本是一个学者,他的散文带着一股书卷味。但,散文写作是文学创作,如何使散文虽有书卷味却无迂腐的学究气,他的写作为我们带来了宝贵启示。

张劲散文那种形象生动的叙述,那种或含蓄蕴藉或酣畅洒脱的表达,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他所构建的意境中,沉迷于他所营造的氛围中。“氛围”一词,不但表现了散文本身所蕴含的意境,而且,还囊括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这种“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移情审美,的确是张劲散文的一种高境界。

且看《浙大那壶湄江茶》的开头:“那是一片依偎着苦涩的芳醇,缠绵在历史的舌尖,再也不会抹去。”别小看了这开头,通过几个特殊词语的巧妙组合,他显然已经把全文的思想主旨、审美意蕴、历史蕴含,都建构于此了。

张劲散文的学术思索和拷问,是通过感情抒发的载体来进行的,故而除了醒人,还非常感人!比如,他在叙述了浙大西迁湄潭的办学经历之后,返而论茶:“茶为解渴之饮,疗疾之饮,也是和平友善之饮。陆羽《茶经》中就曾倡导饮茶人培养‘精行俭德’品格。当它远涉重洋,芳播亚欧,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又以‘和敬清寂’来概括饮茶要义,推崇一种和睦互敬、守志清心的饮茶境界。英国文学家迪斯拉利,更以‘真理的发现’来盛赞茶之伟大。治学之道与饮茶之道何其相通乃尔!”

从浙大在湄潭的办校治学、建场植茶,一直到陆羽、千利休、迪斯拉利之论茶,一句“治学之道与饮茶之道何其相通乃尔”,显然,历史、人事、哲思、审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散文中融合起来了。

张劲散文里的考据贴切而不牵强,内含其中的哲理完全是真诚的个人理性思考,而非夸大的政要宣言。他弥散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是个人对历史文化事物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牵强附会地为谁代言。因此,可以说,张先生的散文做到了“美”与“真”的自然展现,也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善意。达到了外在彰显“精美”,内在思索“深刻”的艺术境界。

其二,张劲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我认为是:文字简洁,却将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语言生动,行文却沉稳厚重。

我以为,文字达到这样一种逻辑反转的效果,是不容易的。张劲先生的散文,开合自如,灵动鲜活,没有多余笔墨,但表达的意蕴却饱满丰厚。

比如,《牛卧在牛市外边》的起首文字:“牛卧在牛市外边”,“我们不想打扰牛的沉思。牛是很文化的动物。”只此一段,就体现了语言的含蓄蕴藉和内涵的饱满强大。一句“牛卧在牛市外边”,直截了当,画面,诗意,都出来了!而“我们不想打扰牛的沉思。牛是很文化的动物。”两个并列的单句,毫不拖泥带水,所蕴含的厚重文化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表意。

不仅是一两篇文章,他的每篇散文的开头,都具这样的效果——不但是文章的“起势”,而且是音乐的“序言”。至于开头过后的全篇行文,读来则若欣赏如歌行板。请看《浙大那壶湄江茶》的结尾:“远眺那一盏青灯,那一壶清茶,胸中有清景无限。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面对‘好茶’,我属于‘会喝’一族么?我握住了这种‘清福’么?清夜扪心,我追问着自己。”连用四个“清”字(除“青灯”外,还有“清茶”“清景”“清福”“清夜”),两个反问,内含的信息量虽大,却举重若轻,余味无穷。

其三,张劲散文的语言,讲究节奏韵律,却又把各种修辞技巧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美妙而流畅自然。

比如《镜桥之鉴》中的这段文字:“平台修长、阔直、规整,像一条横空平伸的肌肉隆起的胳膊。胳膊两端紧紧抓住了悬崖峭壁,蜿蜒起伏的驿道从那里带子般地伸入翠微深处。胳膊中间则跑得了人,走得了马,行得了日月,载得了春秋。就这样,江流在桥孔下急一阵、缓一阵地淌过。日子在桥面上重一脚、轻一脚地迈过。胳膊上走过了明,走过了清,走过了民国……到我们把自己的这份久仰和崇慕亲自送上时,石桥已是近400岁高龄了。”

200多字的一个短小段落,除了“对仗”“排比”“张弛”等手法所造成的节律外,其中还融合了“比喻”“拈连”“拟人”“通感”“顺借”等修辞技巧,自由切换,游刃有余,美妙而无刻意打造的痕迹。好似咀嚼巧克力,从舌尖自然化开,进而浸润了你整个身心。

想起了京剧界一句老话:“角儿不累,周瑜才累得起来;角儿累了,周瑜就累不起来了。”说的是艺术家背后的修养功夫与在台上表演的关系。这也恰是张劲散文背后的学术修养与写作艺术的关系。

--> 2022-07-15 —— 张劲散文一瞥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3963.html 1 历史、哲思与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