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歌舞:在节拍中放飞愉悦心情

今年77岁的国家级侗族大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对曾经的学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英倩蕾念念不忘。英倩蕾在三龙侗寨生活学歌18个月,学会了侗话和侗歌,回国后写成了10多万字的《21世纪山村侗族大歌》的博士论文。2017年,她搭桥引线,澳大利亚邀请包括吴品仙在内的6名侗族歌师到悉尼音乐学院演出,侗歌的原生魅力又一次在国外舞台惊艳展示。

侗族大歌在黎平、从江、榕江最为盛行。每年的春节和农闲时节,从江县小黄村都要举行鼓楼对唱侗族大歌活动,这一传统习俗流传久远,至今已成为从江县的一张文旅名片。县里也从2004年起每年不定期举行大歌节,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走进侗乡,或观看侗族大歌的PK盛景,或走进侗家体验音乐相随的喜乐生活。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合唱,旋律总是神奇地按照既定的“音轨”行进,让人惊叹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大歌音乐的摄人魅力。

不同于侗族大歌,黔西南州兴义市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则是操着乐器边弹边唱。“八音”指的是箫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8种乐器。“八音坐唱”没有固定的唱词,只有10多种固定的曲谱,曲目多为布依族的神话故事。兴义市则戎乡的“八音坐唱”传承人吴天玉、吴天平兄弟,曾把这项民间艺术带到黔西南以外的地方。

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均能歌善舞。丹寨苗族的锦鸡舞、晴隆彝族的阿妹戚托、平塘毛南族的打猴鼓舞等,与歌唱艺术唇齿相依,在以非遗为主题的出游安排中,它们均是重要的引子。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表演时,在4名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24名苗族姑娘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不断摇曳,腿上花带不断飘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浸透着苗家人对生活的理解。每年的盛大节日,丹寨苗族同胞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击鼓、跳舞、斗牛,以纪念先祖,感恩锦鸡。服饰、舞姿、乐器,这几个要素的完美结合激起旅游者的澎湃心潮。

“手舞足蹈”的本意是舞者用手脚翻动表达快乐心情。晴隆县彝族舞蹈“阿妹戚托”,侧重于“足蹈”,被誉为东方的踢踏舞。“阿妹戚托”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晴隆县彝族姑娘出嫁前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载体,踏地为拍,身动为律,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舞者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2017年,随着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到县城郊区,“阿妹戚托”迎来了新机,县里组建的艺术团每晚在小镇的金门广场向游客进行表演,“流光溢彩舞晴隆”的文旅融合理念,尽在踢踢踏踏的节奏之中。“现在来阿妹戚托小镇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每晚都是若干游客和我们一起欢歌共舞。”阿妹戚托艺术团团长文安梅说起文旅融合给小镇带来的好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 2022-07-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3959.html 1 歌舞:在节拍中放飞愉悦心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