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峰 彭瑾 卢达极
近日,在遵义市习水县马临街道沔山村山峦,一辆辆垃圾转运车朝着习水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驶去。
在那里,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将被倒入垃圾储存坑,经过3至7天的发酵后投进焚烧炉,转化成电力资源,重获“新生”。
“这一过程中,环保是最重要的标准。”该公司生产运行处负责人黄俊杰介绍,相较于直接处理,发酵能提高垃圾发电的转化率。此外,通过对焚烧炉的燃烧温度进行控制,并配合废气治理、噪声治理等项目,使垃圾发电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实现环保目标。
据介绍,这座垃圾焚烧厂投产于2020年9月,占地面积80.47亩,服务于习水县、赤水市部分地区和四川省古蔺县二郎、太平两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当前运行的一期项目共配备了1台400吨/天焚烧炉、1台余热锅炉以及1台9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进行燃烧发电,实现全程机械化、自动化远程操作与监控,日处理垃圾量达400吨。
“从填埋场到水泥窑协同处置,再到焚烧发电,目前,习水县已完成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升级,每5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发电,可满足1人的日常用电需求。”该公司综合财务处负责人徐爱说,相较于过去填埋与焚烧的垃圾处理方式,焚烧发电项目不受天气影响可随时进行,且占地面积少、垃圾处理速度快,还能有效减少二次污染、空气污染等风险,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垃圾“出门”、电力“入户”,垃圾焚烧发电既能破解城市“垃圾围城”的困境,还能产生“环境效益”,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
截至目前,一期项目的年发电量可达6000万千瓦时,其中上网电量约5100万千瓦时,这些电力经过南方电网贵州分公司的调配后便能输送进居民的家中。
同时,公司二期项目将于明年投产,届时可满足赤水全市转运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