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激发人才活力 点燃创新激情

——贵州科学院8项成果荣获2021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的背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超木 通讯员 王一先

贵州科学院“GEPI(绿色环保节能智能)制备高品质砂石关键技术及应用”“山地玫瑰和月季种植资源挖掘利用、高效栽培及产业化”“烧结墙体材料大型自动化室式干燥室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等8项成果,获2021年度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获奖背后是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攻关,是贵州科学院秉承“科研立院、转化强院、人才兴院、开放共享”的理念,用人才活力激发科技创新力量的真实写照。

攻技术 探科创成果之“源头”

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想把科技创新这个“变量”用好,关键是核心技术攻关。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和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混凝土行业来说,绿色低碳同样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巨大,估计建设高峰期还要持续15至20年。目前,我国水泥、砂石和混凝土年产量均占世界总用量50%以上,需求量巨大,但生产砂石等建材产品碳排放量大。如何让砂石矿山既绿色环保又运行规范,合理用好高品质矿料资源满足市场用砂需求?

获本届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贵州科学院下属单位)、北京建筑大学、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GEPI(绿色环保节能智能)制备高品质砂石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给出了一份完美的解决方案。

该项目创新集成“矿山智慧化、生产系统集成化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全系统环保节能、花园式厂房”等特点,采用“全封闭+机械除尘+喷雾除尘”绿色环保制砂工艺,矿山开采实行边开采边复绿,实现开发与保护并进,形成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与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应等齐头并进的局面。

同时,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不断开展建筑材料项目技术核心攻关,其牵头项目“烧结墙体材料大型自动化室式干燥室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也斩获本届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贵州科学院以科技攻关为己任,聚焦产业发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攻关,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

“十三五”期间,该院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成果奖32项,比“十二五”末增长146.15%。

未来,贵州科学院将持续探索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打造“喀斯特资源与生态环境”“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先进新型材料与现代化工”“检验检测、认证与咨询服务”“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五大创新板块,以创新推动我省科技事业发展。

重转化 破成果转化之“难题”

当技术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后,产业链的打造便只差成果转化“临门一脚”。

“科技项目的成绩不仅仅是在技术创新上,还落在成果转化效率上。”本届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奖项目“山地玫瑰和月季种质资源挖掘利用、高效栽培及产业化”科研团队负责人、贵州省植物园副主任周洪英介绍,项目针对玫瑰和月季花卉缺乏适宜贵州气候的品种资源、高效的栽培技术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问题,经过7年多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试验,攻克了种质资源保育、品种选育、适地种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控、功能成分分析及提取、产品研发等技术难题,培育出贵州首个月季自主培育新品种——“花好月圆”。同时,项目积极进行成果转化,不断探索产业化新途径,创新了山地高效玫瑰基地建设模式,在贵阳市、毕节市、黔南州等7个市(州)推广应用,建设玫瑰种质基地35500亩,产值43466.7万元。

无独有偶,本次贵州省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化工院)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项目“新型绿色肥料产业化技术研究及其在特色农业专用肥研制中的应用”也是“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两手抓的真实写照。

该项目围绕柑橘、百香果等山地农业在化肥减施增效、土壤改良、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对绿色肥料的技术研制、绿色肥料与特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缓释氮制备关键技术、有机-无机长效复混肥生产技术,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肥料化利用技术、废菌棒肥料化技术等系列新型绿肥技术,建设了贵州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园区土壤、水体、环境监测平台,推广“科学配方+精准施肥”模式。

省化工院联合贵州省五谷惠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谷惠农业公司)一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另一方面进行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通过与五谷惠农业公司“产学研”结合,目前,该项成果转化产品“五谷惠”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及绿肥技术集成已在贵阳、毕节、威宁、铜仁、修文等地进行试验示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贵州科学院作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十三五”期间,新立项科研项目728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值25.2亿元。

育人才 解科创发展之“亟需”

科技是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人才就是最核心的引擎。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一直是贵州科学院的重心之一。“重视优秀人才、培育下一代一直是贵州科学院的传统。”省化工院总工程师、获奖项目团队负责人陈文兴介绍:“此次获奖项目团队自2014年建设以来,从单纯的技术研究发展到技术研究、生产、农化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平均年龄32岁,获得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达3名。”

1984年出生的吴健,正高级工程师,现为贵州科学院增材制造创新人才团队的技术负责人、贵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副所长,得益于贵州科学院积极的青年人才选拔培育氛围,其负责搭建的贵州科学院激光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2个系列生产线共计8台工业级生产设备,均为贵州省建设的首台/套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在专用材料、生产工艺、增材制造装备等领域,其所在团队实现了重要应用创新并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目前生产的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除培育“接班人”以外,作为“没有围墙”的新型科研院所,“创新、求实、协同、奉献”的新时代贵科精神让贵州科学院在引才、用才、留才方面呈现出敢做、敢用、敢为人先的姿态。打造人才“蓄水池”、破除“四唯”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引才用才制度、坚持务实管用原则、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种种措施为贵州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的科研人员,有效地推动了各类人才尽显其能。目前,该院共有38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倾力服务全省80余个县(市、区)3000家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产值30余亿元。

未来,贵州科学院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为贵州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的科技人才,通过不断完善重点人才“蓄水池”平台、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等措施,致力成为“贵州省技术创新的人才聚集高地”“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高技术示范企业的孵化基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高端智库”。

--> 2022-07-07 ——贵州科学院8项成果荣获2021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的背后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3155.html 1 激发人才活力 点燃创新激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