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谭支乐)7月,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乐立村纳灰河畔景色宜人,迎着微风,空气中散发着嫩绿秧苗特有的清香。
“我们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还田,大季种水稻,小季种油菜。”乐立村党支部书记田定武介绍,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当地还结合地处万峰林旅游景区的优势,布局农旅观赏体验地,推动农户收入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黔西南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紧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开展深挖潜力扩面积、强化示范攻单产、调优结构提品质、科学管护保丰收、主体培育促提升、“粮+”增产促增收“六大行动”,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中的创新应用,积极推进农机装备运用,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以农田、农机、农技、农资、农时“五农”为抓手,落实一对一包保责任制,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和指导方法,春耕期间采取专班、专家、专技相结合方式,对经营主体和农户持续开展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和进乡入村蹲点指导,逐级打造集中连片的州级上千亩、县级500亩、乡级上百亩的三级粮食生产示范田,确保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320万亩、产量95万吨以上。
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发行、国开行等金融部门及社会化组织合作,融资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力争年内完成20万亩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兴义、兴仁、望谟25.7万亩高标准农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树牢底线思维,坚决守牢守好耕地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利用国土三调、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成果,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全力确保全州耕地数量清、底数明、有人管、守得牢。
按照市场化导向,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拓宽销售市场,发挥农业保险保障作用,强化品牌培育,持续巩固和壮大全州十大特色产业,为稳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州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任石明介绍,开春以来,全州以坝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科学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近年来,黔西南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粮食生产稳步提升,到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达317.29万亩,产量达83.9亿公斤。依托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刷新水稻超高产纪录,由袁隆平院士倡导并于2013年建成的贵州省兴义水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围绕水稻超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开展相关技术试验研究和超高产攻关,水稻最高亩产量从2014年的1079.2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1123.87公斤,创全省水稻高产纪录。
“推进‘小田地’实现‘大收益’是我们又一个目标。”石明说,黔西南州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实施“稻+”“薏仁米+”等综合种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