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程达 黄霞
“机器不间断运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故障,故障灯一亮,我们就得动起来。”炎炎夏日,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维修工人张强在车间忙碌着。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他肩背工具包,手拿记录本,行走在车间的每个角落,处理各种机器故障,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他已习以为常。
44岁的张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由于常常弯腰或蹲着处理机器故障,灰色工作服满是褶皱。“你看,我们这些和机器打交道的工人,顾不上什么形象了。”而张强的这番“自嘲”,厂里的领导和同事们并不认同。
“张强不仅维修技术好,工作责任心强,带领的团队也比较优秀,为企业做了不少的贡献。”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长蔡光宇说,别看他普普通通的样子,事实上厉害着呢。
1998年,张强中专毕业后被安排到了当时的遵义纺织印染厂,从事电器设备维护工作。
“技术工也能成为‘匠人’。”从成为技术工的那一天起,张强心里就萌生了“工匠”梦。怀揣着这个梦想,他刻苦专研,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之后不断突破自己,一步步向梦想靠近。
2003年,遵义纺织印染厂改制,成立遵义天蕴纺织有限公司,2012年,按照遵义市“退城进园”计划,天蕴纺织从桃溪寺搬到了湘江工业园区。
“新厂有4万锭生产规模,共有设备160多套,工作量增加了,但负责维修的人员却从7人减少到了3人。”面对困难,张强并没有退缩,带着团队总结了一套“加强巡查,提前检修”的方法,为顺利生产筑牢安全防线。
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厂里的生产机器更新换代的频率也逐步加快,这也越来越考验维修工人的能力。为了应对愈加复杂的机器故障,张强成为了“书虫”,并不断将从书本上和实践中汲取的营养运用到工作中。纺织车间的机器使用频率高,小故障频频发生,再累再忙,张强都认真一一记录,久而久之,就摸透了每台设备的习性,现在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他一听一看就能找到“症结”,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些时候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公司生产连轴转,机器出现故障就要及时到现场处理。”张强说。于是,他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每到节假日,当别人都和家人团聚时,他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4年,将青春和热情全都挥洒在了热爱的维修岗位上。
这份辛勤耕耘,也得到了肯定的回应。2017年,张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相信这个‘喜讯’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工人行列,我们也会越来越自信。”张强说,他将继续运用项目化的方式进行技术帮教,与更多的年轻工人共圆“工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