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七星关生机镇:“农文旅教”融入乡村振兴

本报讯 (记者 夏民)七星关区生机镇依托特有的“生机天渠”资源,结合干部教育、旅游产业、民宿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等,探索“农文旅教”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生机镇地处川黔交界赤水河畔,全境被高山、沟壑分割,坡陡谷深,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193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让这里藏不住水。

“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当地流传的这首顺口溜正是生机人用水困难和贫穷的真实写照。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机人历时20余年,先后修凿夯筑了“十大天渠、八大水库”,沟渠总长309公里,水库总库容149万立方米,解决了生机镇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历史已经过去,但“绝壁天渠精神”却流传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机人,精神财富珍贵无比,但如何把“绝壁天渠精神”转换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答案是“农文旅教”融合发展。 

“各位学员,大家上午好。欢迎走进生机‘绝壁天渠’教学基地。”5月6日,七星关区2022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在生机镇高流村开班,来自七星关各区直单位和国有公司的39名学员成为第一期学员。

“我第一次来到‘生机天渠’,老一辈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七星关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忠文说。 

站在高处望去,8家依托干部培训基地的民宿散落在山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我们负责出闲置房屋,合作社负责运营和购置洗漱等配套物品。”办起民宿的村民刘显勤说。“未来打算把屋后的稻田利用起来,发展稻花+鱼的种植养殖,吸引更多的游客。”

目前,该镇精选了8户62间装修较好的闲置房间参与民宿打造,合作社负责客源及运营,村民负责服务,每间房每晚50元,收益合作社抽取20%作为运营维护,剩下的80%归村民所有,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为做好民宿服务,该镇对8家民宿经营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民宿管理培训。

此外,该镇还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打造生机柑橘、李子、刺梨、葡萄等天渠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 

“曾经的生机,毫无生机。如今的生机,生机勃发。”生机镇党委书记吴世渊说,待厦蓉高速在生机镇的匝道修好后,预计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推动“农文旅教”更好融合发展。

--> 2022-05-3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9430.html 1 七星关生机镇:“农文旅教”融入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