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5月21日,由杨德俊主编的《王阳明行踪遗迹》出版首发式在贵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研究整理王阳明的行踪遗迹,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阳明思想传播的路线。”杨德俊被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创会会长、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认为是阳明精神的守护人与发扬者、倡导者。从1989年到2020年,杨德俊前后13次经过全国140多个县(区)考察阳明遗迹,收集到百万文字和千余幅图片,其接近40年的研究历程,与贵州阳明学研究40年的历程在时空上密切相关。
从一位小学老师走向文物管理岗位,直至退休后,仍然坚持自筹资金外出考察、收集资料。杨德俊表示,对于阳明先生的人品和思想,自己经历了从粗略的学习了解到敬仰崇拜的过程。
或许是贵州这片“悟道之地”给了杨德俊心灵上的感召。杨德俊很早便意识到,从事阳明文化研究,如果只是坐在家中翻阅书籍静态研究,其实很难。“因为书中知识有限甚至有误,不少说法毫无依据,纯属主观臆断,误导了许多阳明文化的研究者。”
所以,“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但真正“起而行之”后,杨德俊却面临了更大的困难。
“考察全国的阳明遗迹,了解历史和保护现状,采访当地专家,既要找经费,又要花精力,谈何容易,所以很少有专家去作动态研究。”杨德俊认为,学在民间,道在山林,尽管困难重重,但如果不做,一定不会成功。随着外出考察搜集的资料图片多了,杨德俊便萌发了编辑《阳明行踪遗迹》的想法。2018年9月,浙江省宁波市社科院公开招标“阳明心学研究重大课题”,杨德俊中标。后邀约黄诚、张明等贵州省儒学会的几位朋友一道,两次到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考察,收集补充资料。通过5年时间的分类整理、编纂修改、集思广益、九易其稿,《王阳明行踪遗迹》这才研究完稿。
全书从《阳明家世门风》开始,至《逝世后毁与誉》结束,是目前全面介绍王阳明行踪遗迹、生平事迹,图文并茂的一本书。说起《王阳明行踪遗迹》的编纂过程,杨德俊直言实在浩瀚。
“从初稿80多万字,修改至43万多字,图片从千余幅中选出380余幅。本书忠于史实,一说为主,多说并存,无夸张、无演绎,用史实来展现阳明先生的行迹和事迹。除查阅《王文成公全书》《明实录》《国朝献征录》等多部史书,还查阅了王阳明行经地的300多部嘉靖、万历,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的通志、府志、州志、县志。”据悉,本书收录了《王文成公全书》未收录阳明在行迹地所作的50多篇(首)诗文,阳明友人、弟子、后学作的有关阳明的60多篇(首)诗文,辑录有关碑记、摩崖、诗词及一些史料150多篇(首)。另外,对《年谱》涉及到王阳明先后到达各地的时间、地点、事件进行考证,有误的给予更正;对未记录到的予以补充。还收录了《明儒学案》中未记载的讲学情况,加强了王阳明廉政亲民的事迹。同时,本书中的部分考辨,杨德俊认为也是对少数研究权威的一种挑战。
“保护阳明遗迹,研究和传承阳明文化,全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热情,以自觉、自信的责任感去做。”在完成《王阳明行踪遗迹》一书后,杨德俊计划继续选录资料,编辑出版《王学之道——阳明友人、弟子、后学诗文选辑》一书。他认为,此书工作量要比点校两三部明代古籍的工作更难更大,因为要去查千余部明、清、民国的古籍文献,从中寻找有关阳明先生的诗文、祭词、碑记等资料,最后汇集成书。
“我目前已经收集到20多万字,争取用3年时间收集40多万字,再编辑出版。这些诗文都是明、清的状元、进士、举人等撰写,质量很高,价值很大,从这些诗文中可看到阳明与友人、弟子的关系,还可了解各地弘扬和传承阳明文化的情况。”虽然难度很大,但杨德俊却认为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情,只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用最大的精力来做这件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