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面推进贵州乡村振兴,就是要着力转变观念,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下大力气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确保以一定质量、足够数量的多元化人才赋能贵州乡村振兴。
激活内生动力、服务美好图景。近年来,贵州从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加快培育七类人才、全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等方面加大乡村人才引培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于城乡在发展前景、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水平、教育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差别,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乡村引才、留才、用才难问题依然存在。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更在于用知识改变一个地方的固有认识,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未来。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补齐乡村民生领域、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尤其是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推动政府、学校、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要加强定向培养、精准培训,让更多的人从思想的根源上改变,从被动振兴、围观振兴变为主动参与振兴,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
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致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国发2号文件就贵州发展乡村产业、数字产业、文旅产业等作了部署。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要兴盛、人才是根本。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优先支持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政府划拨、整合资源等方式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发技术研发平台、开设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学制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对农村青年进行技能培训;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留守妇女等报考高职院校。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引导综合性高校拓宽农业传统学科专业边界,增设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林高校网络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实用精品培训课程体系。要发挥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要支持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
培育乡土师资、服务长期发展。新国发2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国培计划”“特岗计划”,使优质师资进一步向乡村倾斜,加大“真金白银”投入,解决好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才能让更多的教师沉得下、留得住;采取定向培养、教育培训、空中课堂、师资交流等“多元模式”培养,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要完善乡村教师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审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本文为贵州大学专题项目[GDZX202104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