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流连冷家寨里的老屋

通讯员 安斯旭

春末夏初,约伴出行。走出凤冈县城,走进被葱郁包围的冷家寨,看原野绿叶红花,听屋前巷后鸡鸣狗吠,以及欣赏历史感厚重的“长屋间”。

冷家寨位于凤冈县琊川镇大兴村境内,坐落在大坪山腹地。寨子依山而建,由东向西沿山麓呈带状分布,阳光充足,避风防潮。“长屋间”是这里的特色建筑。这种房屋历史悠久,呈“一”字形,主要由木瓦建筑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据当地人冷启方介绍,寨子目前有4栋“长屋间”保存得较为完好,建造时间最早的为清代,最晚为20世纪50年代初。“长屋间”里往往数代同堂,居住人口较多。房屋布局主要围绕人口数量,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设计。一看房子结构,就大概猜得到可住多少人,哪个位置是吃饭的,哪个位置是劳作的,哪个位置是休闲玩耍的。

沿着石板铺砌的串户路,走过几家院坝和栅栏,来到寨子东头的堰塘坎,便是冷家寨最早的“长屋间”。

该屋由冷氏入黔始祖第9代孙冷开凤于清道光年间建造,结构为7柱6瓜12榀11间,全长52.14米。相传主人建造该屋时,依据家庭男性人口建8榀7间,次代男丁按从左至右逐榀增建而成。

“修建‘长屋间’,对木工师傅的要求相当严格。”冷启方介绍,参与竞争的木工师傅必须制作一副木马放在水里浸泡,数个小时后取出,如果木马组合处的卯榫间不沾水,才会被选中。时光流逝,如今,这些房屋虽然已老旧,但墙壁依然坚挺,无风可钻。

“长屋间”中为堂屋,是议事的地方。堂屋也称中堂,左右房间称火堂。火堂可从两端开门出入,有“门开两山,人走通屋”的说法。看着火堂,让人联想到熬茶品酒、织麻纺线、锅响菜香等烟火味十足的生活场景。

院坝边沿建有龙门,连接石阶朝下,随山就势而去。沿石梯而下,走过水塘,再拾级而上,来到比寨子高出些许的冷氏宗祠遗址。遗址占地面积458平方米。据冷启方介绍,冷氏宗祠由上厅、过厅、下厅组成。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造,1943年毁于匪患。从外墙下厅并排的两个石条门框可见,下厅为增建房屋,是典型的“长屋间”建筑习俗。

一路走来,意犹未尽。走进冷启方家,坎上坎下的长屋在视野中对比鲜明。屋子的细錾石条阶檐、吉祥物图案组合的木窗,配以当下流行的暖色墙面装饰,既有历史的沧桑,也不乏时尚的韵味。

从进寨子,一直走到冷启方家,仿佛一次穿越之旅。古朴的建筑,沉淀了岁月,惊艳了时光,也装饰了我的旅途。

--> 2022-05-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8053.html 1 流连冷家寨里的老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