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仕豪
用好非遗资源,做大做强产业。
近年来,凯里市重点扶持酸汤鱼制作、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芦笙制作等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把非遗“软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硬实力”。
位于碧波镇的凯里酸汤及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内,入驻的酸汤及特色食品加工企业有14家,园区建成后预计酸汤年产能可达3万吨、酸汤粉4000万盒,再辅以各类酸汤火锅底料、拌料、方便食品、饮料、果干产品129种,可带动一产年综合产值2.8亿元左右。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成立了“凯里酸汤”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凯里市定位为酸汤产业发展中心,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酸汤产业发展。并重点打造了“凯里酸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集合了18所高校38位业界专家的专业技术团队与州内酸汤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技术互动,着力培育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亮欢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户重点酸汤企业,并将他们列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名录。
2021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凯里以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要素,发展苗绣产业,被作为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推广。
为打响苗绣产业品牌,凯里市制定了苗绣计划,培育发展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并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合作,打造“凯里试点”,建设“走出去”合作平台,推动凯里及周边地区的苗绣发展。
在凯棠镇梅香村,村党支部书记顾兰花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培训绣娘1000余人次,带动500余名农村妇女发家致富。在政府的倡导下,许多绣娘通过大胆创新,开发出了更多的刺绣样品和针法,推动苗绣技艺不断进步和发展,绣娘月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欧东花倾尽半生心血致力于苗绣的传承与发展,为此还在凯里建立了2000多平方米的黔东南州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各类绣片、刺绣服饰多达1万余件。还带动周边绣娘成立刺绣合作社,探索出“博物馆+公司+基地+绣娘+农村合作社+互联网”的组织方式,企业年销售额达600余万元,规模也从起初的10人不到,发展到现今的420余人。自主设计创新的民族服饰、锦绣苗娃、工艺品等先后在国内、国际各项赛事中获奖20余次,获得国家专利30项。
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在凯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并在传承中被不断创新,在保护中焕发新生。目前,苗绣绣娘在凯里已有1.7万余人,其中专业绣娘3000余人。获苗绣传承人称号69人,其中,省级传承人4名、州级传承人5名、市级传承人60名。在全市刺绣规模较大的67家企业中,有重点企业10家、微型企业45家、个体户10家、较大合作社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