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阳贵安 提振“强省会”精气神

花溪区孔学堂景观。 (花溪区委宣传部供图)

高 伟

贵阳环线铁路全线通车,环城一圈最快1小时26分钟;贵阳市健康医药(化学药)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90%;贵安羊艾首批“明前茶”开采,预计采摘量在10万斤左右,产值约1000万元……

纷至沓来的好消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张扬着贵阳贵安干部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追梦新时代“强省会”的精气神。

赶超进位奏强音,砥砺奋进新征程。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为贵州带来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操作性很强的政策,让贵阳贵安倍添发展信心。

贵阳贵安将坚持把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的关键举措,抢抓改革机遇,明确改革重点,主动闯、大胆试,健全完善适应改革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文件明确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试点示范在贵阳贵安落细落实,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发展空间趋紧,老城区更是一地难求,省会贵阳如何破除发展禁锢?缺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支撑时,年轻的贵安新区如何发展壮大?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黔中城市群如何打造?

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这是“破题”“开局”的关键。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掀开了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从互联互通市政道路“一轴五环九横十纵”,到铁路网络“一环四射”“一主多辅路”,再到轨道交通S1、S2、S4、G1……两地交通网络实现由基本的“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畅联畅通、优联优通”晋级。

贵安医院一期建成开院,新增床位1500张;贵阳市22所优质学校与贵安新区签约;贵阳市20个职能部门承接的461项社会事务事项全面进驻贵安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两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能办”。

融合发力,两地市场和企业逐步互动频繁,推动着资金、信息、人才不断流动,贵阳贵安向着建设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在贵安新区开工,将有力助推全省新能源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贵州开阳川东化工有限公司形成了以黄磷生产为主,配套甲酸铵、甲酸钾、六偏磷酸铵、焦磷酸铵、磷酸等“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

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贵阳贵安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的发展愿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针织纺织、食品等产业。五年来,工业市场主体突破1.8万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3%;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断提升。

大数据既是机遇,也是红利。激发实体经济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贵阳贵安取得了累累硕果。

全市大数据企业突破5000家,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45.4%,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实施大数据融合标杆项目13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比例超过85%,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52。今天的贵阳贵安,“数化万物、智在融合”成为生动实践,大数据成为最靓丽的名片。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贵阳贵安用民生底色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一件又一件民生愿景化为现实,稳稳托起筑城百姓的幸福感———

实施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开工建设“15分钟生活圈”32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30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万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8万户,治理背街小巷360条。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实现“一窗通办”“网上可办”,193个“集成套餐”项目实现“一次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全力筑牢生态屏障。建成各类公园1025个,一颗颗“绿色明珠”串成“千园之城”;完成营造林174万亩、山体治理1.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

过去五年,贵阳贵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11.04亿元,年均增长7.6%。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今后五年,是贵阳贵安走好新时代“强省会”赶考之路的重要阶段,贵阳贵安将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省会”为主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主路径,做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努力把贵阳贵安建设成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排头兵、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西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新时代“强省会”新篇章——

强工业。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工程,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推行主导产业链链长制,狠抓工业目标、工业要素、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工业产业、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强省会”的核心引擎。

强城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狠抓城市规划、城市承载能力、城市经济、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乡融合,着力优化“强省会”的空间载体。

强三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狠抓产业振兴、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资金整合、美丽乡村、基层组织,着力夯实“强省会”的坚实根基。

强旅游。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狠抓产业目标、产业思路、产业项目、产业主体、产业业态、产业服务,着力擦亮“强省会”的靓丽名片。

强环境。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激活“强省会”的动力源泉,以数字经济优化创新环境。

强生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求,着力提升“强省会”的竞争优势,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强民生。常念民之所忧,常行民之所盼,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实现“强省会”的根本目的。

强人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城市,着力汇聚“强省会”的智力支撑。

--> 2022-04-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4924.html 1 贵阳贵安 提振“强省会”精气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