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打鱼到护渔 用行动呵护蓝天碧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通讯员 龙兴凤

第一次见到50多岁的李连坤,他正起锚巡河,皮肤黝黑、短平头,精气神十足。

李连坤是锦屏县河口乡南路村人,现任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护渔队长,兼任河口派出所治安积极分子。而在2018年以前,李连坤还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民。

南路村是一个临水靠山的村寨,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捕鱼养家糊口。“小时候,不管下雨下雪,爷爷都会带着我们下河打鱼,打到了鱼就从河口乡南路撑船到王寨(锦屏县城)卖鱼买米,70里的水路来回需要一天时间。”李连坤回忆道。

2006年,位于清水江下游的三板溪水电站迎来开工建设,电站下闸蓄水后,形成6.5万亩水库湖面,农民纷纷开始网箱养鱼,李连坤家也不例外。2017年底,该库区网箱养鱼2.3万多箱,面积达5278.3亩,覆盖河口、固本、启蒙等6个乡镇1600余户渔民。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网箱养鱼,过去波光潋滟的水库水质急剧恶化,水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2017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清理网箱成了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锦屏县筹资1.8亿元作为拆除补助专项资金,保底收购存量鱼,对养鱼网箱及拆除工时进行补助,并对拆除钢管拍卖处理,所得资金让利渔民。

李连坤积极配合清理网箱专班开展工作,主动把自家的网箱割掉。

后来,又遇到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县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公益性岗位护渔队员,深谙水性又是本地人的李连坤,通过面试后有了工作,当上了护渔队长。

“我堂哥的网箱被我带着护渔队去割了,他找上门来说我六亲不认,乡领导和公司领导给他做了思想工作,他才理解护渔对环境的重要性。”回忆起这些事情,李连坤唏嘘不已。

从打鱼到护渔,对于李连坤而言,变的不仅仅是工作内容,更多的是思想:只有守住绿水青山,方能实现金山银山。加入护渔队以来,李连坤每天在库区6个守护点来回巡逻共8万米,清理江面垃圾的同时,还参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200余次,劝导群众900余次,累计救助落水群众11人。

“现在库区的水清澈多了,来三板溪水库坐船观光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之前消失的青鱼、短头、虾鱼、鲖鱼、鹰鱼这几年又见到了!”李连坤满脸自豪。

--> 2022-04-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4783.html 1 从打鱼到护渔 用行动呵护蓝天碧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