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抱团焙好茶 激活茶经济

雷山银球茶的春天味道

黄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尚宇杰

“真香呀!”制茶师傅余小益小心翼翼地从烘干机里拿出两颗“茶球”,放在鼻前闻。深夜11点,贵州省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银球茶加工厂里,依旧灯火通明。

3月起,公司连日生产不停,赶制新茶。“你听!这样清脆的声音,就是茶叶干燥好了。”余小益拿起几颗“茶球”放到记者耳边说道。

余小益与茶打交道已有40年,在他看来,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加上用心去感觉,当火候、干湿度、香气一切都恰到好处时,才能制出好茶。

这边工人将干燥好的成品茶陆续装袋,那边茶叶造型车间里,公司董事长、银球茶第三代传承人毛鹃正和工人们在红豆杉板上,手工揉捏茶叶造型。

这一颗颗“茶球”由多瓣曲卷叶片“抱团”而成。只见她们左右手同时开工,10秒左右便捏好一颗“茶球”,每颗“茶球”直径2厘米左右,重约2.5克。不一会儿的功夫,工人们手边的竹篮就盛满了。

“利用茶叶中果胶质的黏稠性,趁热揉捏,将茶叶塑造成球形,这就是雷山银球茶的工艺特点。”毛鹃介绍,茶成品表面呈银灰墨绿色,就像苗族姑娘佩戴的银铃铛,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人毛克翕将其命名为“银球茶”。

现在,每天有几十人在茶叶造型车间工作,每人每天能捏15公斤到30公斤银球茶不等,计量算薪资,熟练工每天收入能超700元。今年一季度,公司成品茶产量达6吨,产值1045万元。

采访过程中,毛鹃的手机响个不停,“每年这个时候,茶还没做好,就已经接到不少省内外的订单,只能加紧赶制。”毛鹃说,这些年,通过不断探索市场,转变思路,公司推出更加精巧时尚的包装,并开通了抖音号“@阿鹃说茶”,进行直播带货,将雷山银球茶传播更远。2021年,公司销售额达到2200多万元,带动农户实现增收982.6万元。

“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一家公司的力量也不够。银球茶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毛鹃说。

如今,雷山县已发展茶树种植16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借助雷山银球茶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契机,雷山县茶企“抱团”前行,拧成一股绳共同壮大品牌。

在雷山县乌开银球茶产业园区内,包括毛克翕茶业在内的7家重点茶企在2020年完成了传统工艺、生产车间、厂容厂貌、园区风貌改造。

“工厂变成了景点,注入苗族文化元素,打造出园林式制茶园区,不断引入‘游客流量’,带动了茶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毛鹃说。

跨界融合“抱团”发展,雷山银球茶凝聚起了各方力量,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去年以来,借助佛山市顺德区帮扶雷山县的资源,雷山县精心谋划东西部协作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其中,不断整合乌开银球茶产业园区现有资源,延长已有产业链条,与望丰等周边产茶重点乡镇形成产业互动,与县城在旅游服务功能上实现联动。今年,随着春茶大量上市,茶企把新鲜出炉的春茶送到了西江景区。

旅游搭台、茶叶唱戏,茶文旅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家家银球茶体验店为游客提供了品茶的平台、购茶的渠道。

“接下来,雷山县将结合苗族特色和茶叶底蕴统一定制西江景区茶叶伴手礼,打造一款西江景区专供茶,由国有平台公司牵头,对景区相关经营主体实行地推式铺货,逐步实现‘统供统销’。”雷山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胜康说。

不觉已是凌晨,记者离开时,毛鹃又换上了工作服,走进生产车间……

--> 2022-04-22 抱团焙好茶 激活茶经济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3652.html 1 雷山银球茶的春天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