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绿富同兴

——“两山”理论的贵州实践

织金县牛场镇岩寨村结合多山地少、光照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量身打造南瓜全产业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入驻、优化品种、全程推进标准化种植、深加工开发等,走出一条绿色产业路,如今产品已直销韩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杏 摄

电子科技大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定量遥感反演等技术,打造出岑巩县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2021年11月,电子科技大学将研发的首个县(区)级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正式交付岑巩县投用,为该县生态护林员装上“千里眼”,开启了“智慧护林”新模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摄

目前,正是春茶大量采摘上市的时节,雷山县整合西江景区嘎歌古巷内的门店,按照“贵州绿茶”设计手册进行装修和氛围营造,精心打造茶文旅一条街,可视化展示雷山茶种植、管护、加工、包装、产出全过程,让游客第一时间品尝、鉴赏到贵州的生态好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尚宇杰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既要温饱也要环保,既要生活也要生态,贵州在“绿富同兴”下狠功夫,不断挖掘出生态潜力,激活发展的生态价值,积极推动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与群众致富、兴业发展的共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2021年,贵州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719亿元……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月4日,贵州首座“提篮”式公路桥梁——G320线花鱼洞大桥,凭在技术创新、美学价值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国际桥梁大会(IBC)授予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金奖。这也是贵州第四个荣获该项国际大奖的工程项目。

该桥地处5A级风景区及水源保护区,在旧桥拆除过程中,针对各个施工阶段的作业污水,项目部自主设计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统。污水经过收集、沉淀、隔油等处理,达标后再按要求进行排放。为降低施工影响,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项目部采用静态劈裂开挖施工方法,最大程度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破坏。

花鱼洞大桥建设过程中,牢牢守好生态底线,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是贵州坚定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体现。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贵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并进。

2021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719亿元……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壮志凌云的绿色之路。

“我们公司电解槽采用的是目前国内外成熟、节能的530kA电解槽,设计直流电耗低于12500kW/t,节能减排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谈到节能减排话题,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电解车间负责人姚敦永十分骄傲。

兴仁登高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属2019年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现已建成投产年产25万吨铝液生产线,是国内在技术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质量等方面均属一流的电解铝项目。

低碳转型,壮志凌云。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先后投入1.4亿元建成国内先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净化设施系统。这也是目前国内同行业优先建成的烟气脱硫设施,运行处理后的烟尘、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废气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这是波澜壮阔的绿色之路。

站在湄潭县复兴镇随阳山村八角山上,透过薄薄雾霭俯瞰,民居、田园、山水,好一幅如画风光。72岁的老支书范佐文做梦都没想到,昔日偏远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茶旅融合风光好,靠山吃山吃出“新味道”。以茶叶为主导产业,随阳山村种绿、护绿、养绿,坚持走茶旅融合发展道路,打造“茶叶为媒、茶海为景、文化为魂”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依靠好生态过上了幸福日子。

离复兴镇不远的永兴镇,扎实推进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全力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按照“农民建房进寨子,企业建厂进园区”的理念,建什么?建在哪儿?编制在图上,看得清清楚楚,写得明明白白。生态之美,留住了浓浓乡愁。

——这是厚重滋养的绿色之路。

“目前,海雀村参与单株碳汇项目共有50户,每户每年收入1350元。今年,我们要努力扩大规模,继续推进碳汇经济发展,让家家户户都端上‘绿饭碗’。”在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名誉支书文正友把他心里的“新算盘”说给记者听。

海雀村是我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地,参与单株碳汇项目的已有22500棵树,每年总收入有67500元。

“处处见绿,遍地生绿,绿色产业变成绿色银行,绿色让海雀更富。”文正友的话语间有兴奋、有感慨,“海雀村充分依托万亩林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种养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目前已建成18家,2022年预计能增加到38家。”

以绿水青山“滋养”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融合推进的贵州实践有力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抬头望天,是赏心悦目的贵州“蓝”;放眼看山,是万物葱茏的贵州“绿”;低头看水,是满河涟漪的贵州“清”。贵州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这个春天肆意铺展。

--> 2022-04-15 ——“两山”理论的贵州实践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53134.html 1 绿富同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