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蕙 华姝
杉林叠嶂,群山起伏,清水江畔,坐落着已有700余年历史的锦屏县北侗民族村寨——平秋镇魁胆村。
对于200余户、1100余名魁胆村民来说,最引以为荣的,是自1959年以来有记录的63年间,村寨从未发生过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曾被贵州省公安厅评为“群防群治先进单位”,也是“无辍学、无犯罪、无不孝子女、无吸毒、青年有技术、少年有文化”村。
“既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的导向作用,又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惯中的精华传承,以多维调处替代红线防控,以正向激励替代单纯惩处,总之,魁胆的和谐是教出来的,不是压出来的。”历届魁胆村“两委”干部这样总结。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魁胆村,探访这个“无案村”的和谐事。
外人眼中的“善人”村
一大早,汽车从县城出发,一路环山而上,沿途杉木葱郁,绿意充盈。大抵30分钟后,“魁胆东寨门”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
由东门而入,信步村寨,村内王姓宗祠一副对联很是特别: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这是魁胆村民做人的准则。”魁胆村84岁高龄的退休教师王昌海老人就对联寓意作了解读。王昌海老人是魁胆村的“活字典”,他说,魁胆人历来崇文重教,清代村里就办有私塾,以房族为主,均组织族中子弟集中学习文化,教育他们要“讲道德,讲良心,做好事”。
后来,村里有了正规的学校,老师也常常教导学生“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劳动,就要变成烂仔!”
“烂仔”是当地人对走上歪路之人的统称,与之意思相反的是“善人”。
“魁胆人没有烂仔,只做善人。”王昌海老人很自豪,他说,魁胆人有自己的荣辱观,即,“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村荣我荣,村辱我耻”,在外工作、务工的魁胆人从不扯皮滋事,做事勤勤恳恳,遇事礼让三分。“以善为本、以和为贵”逐渐成为魁胆人最朴素的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魁胆也被外人称为“善人”村。
魁胆村各家都有家规,大致包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礼貌、远离赌博、勤奋读书等内容。家教与学校教育蕴含着魁胆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纯正民风、淳朴民情和村寨荣辱观,熏陶着一代又一代魁胆人。
刚性村规“柔”性执行
“自古老人起好根,守法遵规要记心……”正是下午上课时间,魁胆完小学生唱的歌,朗朗上口,甚是好听。
“这是《嘎老歌》,学校老师们自编的,用于教化学生,这也是魁胆村‘款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魁胆村老支书王生友说,早在明清时期,魁胆村就开始执行侗“款”议事制度,统联周边的侗寨,订立了严格的《魁胆十六甲禁约》,该“禁约”除规范培育村民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勤劳作的作风及见贤思齐的精神外,还对违反款规款约伤害乡邻偷摸扒窃的人,制定了严格的惩处条款。
老瓶装新酒,随着时间的推移,魁胆村款约细化为现在的村规民约。然而,这些村民未敢违反的村规民约,王生友从1996年至2010年,14年任期间却屡次“破规”。
王生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冬天,村民王某某因想修缮房屋,未经村里批准,就在自家杉林砍伐了3棵杉木。魁胆村作为锦屏县杉木林的核心区,私自砍伐杉木在村规民约里必须重罚。王生友来到王某某家,看到其房屋已残破不避风雨,家境贫困的他也交不起罚款。王生友对村民进行了严厉地批评教育,并要求他种植6棵杉树作为处罚。之后王生友还召集其他村民帮忙把房屋修整好。
“处罚不是目的,魁胆人遵守规矩、自立自律,更多的还是以教化感人。”王生友认为。
刚性村规“柔”性执行,让冰冷的制度更有人情味。历届魁胆村“两委”将现代治理理念与村寨传统更好地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要求,征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魁胆村村规民约》不断完善。
“两委”班子成为“村寨110”
“这里的村民之间相处很融洽,我来快一年了还未见大家有过矛盾纠纷。”魁胆村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让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魁胆村的第一书记付俊赞不绝口。
付俊的话通过36岁的魁胆村党支部新任书记、村委会主任龙燕秀得到进一步证实,这个从邻村嫁到魁胆村已有10余年的魁胆媳妇坦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村民间偶尔也会发生嫌隙,但大家都能做到“遇事商量着做、让着做”。
“这样和谐的局面‘村寨110’功不可没。”龙燕秀口中的“村寨110”指的是历届魁胆村“两委”班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魁胆村就推行适合少数民族村寨农村治安群防群治的“魁胆经验”,实行村“两委”领导包片,即“两委”成员、组干、党员一人包10户责任制,建立起村、组、户三级治安防控体系。村“两委”也因此被群众誉为“村寨110”。即使魁胆村“两委”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保持着“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群众对村“两委”班子十分信赖。
“村民间出了问题再管是很难管过来的,最省事、最长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思想教育,让大家发自内心不愿去瞎挑事儿、乱挑事儿。”龙燕秀说,“村寨110”还承担着村民法制宣传教育任务。
历届魁胆村“两委”把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涉农相关政策第一时间公布在村务公开栏上,并经常组织村民学习,久而久之,魁胆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自觉运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来协调各种矛盾,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程序办事的良好习惯。
●记者手记
“三治融合”的生动实践
乡村治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乡村善治目标,也是我国乡村治理实践的智慧成果。
作为一个传统的侗族村寨,魁胆村将探索形成的“款约”作为“自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让现代基层组织和族规民约无缝融合,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法律知识与当地民俗融合,村民不打架、不生事、不拆台、不内耗,合力支撑治理构架,达到了“继承传统、法礼合治”的效果,成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离不开秩序,良好的秩序则源自有效治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新一届魁胆村“两委”持续加强党组织对“三治融合”的领导,结合全省开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形成“党小组(党支部)+网格员+十联户”铁三角,做到治理中“党员唱主角,骨干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