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4月6日,印江自治县板溪镇大坪村“稻耳轮作”基地,黑木耳种植大户任强望着眼前的丰收喜景,心头却在谋划今年水稻种植大计:“‘钱袋子’鼓起来了,还要把‘米袋子’也装满。”
食用菌是印江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法宝”。2016年,任强流转10余亩土地发展黑木耳产业,每年的收入达30万元。
食用菌产业见效快、产出大、效益好,但每年采收完黑木耳,菌田便成了“闲田”,菌农也成了“闲人”。
为持续推动群众增收,印江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指导、以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低洼田、撂荒田、低产田资源,发展稻油轮作、稻耳轮作、稻渔综合种养等,实现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稻耳轮作便是“水稻+黑木耳”的轮作方式。据了解,每年9月黑木耳菌棒下田,一直要采摘到次年4月底。而4月至9月,正好可进行水稻插秧、田间管理和收割。
任强租种的10多亩菌田,通过稻耳轮作每年能产稻谷上万斤,增收上万元,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更确保了粮食稳定生产,也让菌农进一步实现增收。
印江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明旺介绍,探索建立稻油、稻耳轮作及稻渔综合种养等,确保全年稻田不荒芜,达到“稳粮增油扩耳、钱粮油一田多收”目的,真正让“闲田”变“宝田”。
据了解,在种植完稻谷的田里进行黑木耳种植,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及杂菌污染,更能有效解决因同一块地连续种植而造成黑木耳产量减少的问题,促进产量提升。而通过稻油轮作,不仅能优化土壤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生态,还能降低稻田螟虫的越冬基数,有效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率。此外,每年3月油菜花开,还可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印江实施稻田种养新“粮计”,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在印江峨岭街道张家村的“稻+蛙”综合种养基地,正在指导群众培育蛙苗的铜仁梦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华介绍,去年测产结果显示,生态稻谷亩产为880斤,黑斑蛙亩产为2000斤,而每斤生态稻谷的销售价为11元,每斤黑斑蛙的价格为27.5元。
按此换算,黑斑蛙亩产值高达5.5万元,水稻亩产值也有近万元。孟华告诉记者:“稻蛙共生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控制水稻病虫草害发生,产生大量有机肥,从而减少了化肥、农药等使用量,使得产出的稻谷真正绿色无污染,备受消费者青睐,既凸显生态效益,更收获了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印江在实施稻油、稻耳轮作及稻渔综合种养等新“粮计”过程中,通过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分红有红金、进园务工有薪金、共办产业有佣金、创办产业有酬金,真正实现一地生五金。
据介绍,印江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今年计划发展稻油轮作2万亩、稻耳轮作1100亩、稻渔综合种养5.6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