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往日伤疤,今朝新景,沧桑巨变。坚持山、水、空气、土壤一体管护,贵州切实做到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
——让青山常在。大力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计划,推动绿色化生产,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
从2016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起笔,6年间:贵州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全国第一、退耕还林面积全国第一、治理石漠化面积全国第一、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融资放款规模全国第一、生态护林员及带动脱贫人口数量全国第一。
——让空气常新。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所有燃煤发电机组进行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全面加强尾气排放治理,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努力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
——让碧水长流。面对曾经乌江变“污江”的警报,贵州一方面创新提出磷化工行业“以渣定产”,倒逼磷化工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全域取缔网箱养殖,渔民纷纷转产上岸,实现箱拆除、鱼搬家、人改行,还河流以清澈。
这是一场绿富同兴的积极探索。贵州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从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再到生态富起来。贵州创造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绿色奇迹,为美丽中国贡献“贵州智慧”和“贵州模式”。
人民至上
“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回顾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历次到贵州视察指导,一条鲜明主线就是人民领袖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深入农村、社区、超市等地,与群众一起包黄粑、拉家常,询物价、问冷暖,听民声、访民情,点点滴滴无不彰显人民领袖亲民、爱民、为民的人民情怀。
贵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民生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三感”明显提升,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实践伟力。
这是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
“感谢你们及时救治,还我一个健康宝宝。”日前,陈女士在清镇市妇幼保健院住院35天后,母子痊愈健康出院。
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贵州迅速构建起查、防、控、治、保、导“六位一体”防控体系,率先对“五类重点人员”全面开展核酸检测,织密监测预警网,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贵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筑牢防疫抗疫屏障。
“十四五”时期,贵州通过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十大任务,提升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以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是暖透心窝的民生大礼——
家住贵阳市云岩区百腊井社区文化中心附近,今年75岁的张光珍茶余饭后终于有了可以散步、玩耍的地方。
去年以来,贵阳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不仅张光珍家的老房子换上了“新衣服”,离家不远处的百腊井社区文化中心,也因改造升级给她的闲暇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为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贵州全力推进“四改”项目建设,以务实有效举措回应人民群众对提升城镇品质的需求。
从“十大民生工程”到“十件民生实事”,成为每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成省地质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创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改造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一项项实事暖透人心。
这是量力而行的务实举措——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赤水市通过组建“教育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开设科创、足球、书法等12门课程,支援48所薄弱学校开展“菜单式”课后服务,让全市优质师资能够在城乡学校之间充分流动,破题了欠发达地区乡村薄弱学校教育均衡瓶颈,其做法入选全国“双减”典型案例。
贵州连续多年压缩5%-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扶贫,教育“9+3”计划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开希望之门,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统一的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应保尽保、应资尽资、应报尽报;住房安全保障让千万农村群众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实现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贵州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