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坐”工坊陈列了许多融合苗绣元素的文创产品,如手包、丝巾、服装等。这些产品,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趋势。王燕达说,文创,不仅要让技艺传承人通过收获相应的经济利益找到文化自信,也要让绣娘们抓住原生与时尚的两端,让非遗之美装点生活。
天眼文旅论坛:您是如何参与到苗绣传承与发展中的?
王燕达:我曾在媒体从业25年,这个职业让我能有机会以第三方视野,观察周围多变的时代与社会。10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本名为《苗族盛装》的书,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苗绣。我印象很深的是施洞刺绣,这里苗族女性的“破线绣”十分精致。2000年初,我第一次去施洞采访,当年的绣娘们能把一根线破成6至8根,绣出来的绣片像缎面一样,实在是太美了。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苗绣上。
去年,我们组织了织金和黔西的绣娘在“对坐”工坊开展两期培训。培训期间,我们邀请到苗族文化研究和文创开发的专家以及苗绣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同时还把绣娘们带到博物馆参观。
2017年开始,“对坐”工坊在乌当区做了许多“锦绣计划”和“巧匠计划”的手工培训。经过几年的培训,绣娘们的技艺越来越好,我们的很多订单也交给她们来完成,绣娘有了收益,也增加了对自己文化和技艺的自信。
天眼文旅论坛:您如何理解苗绣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
王燕达:苗绣是苗族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手工精湛,而且经过时光锤炼,成为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作为文创产业的创业者,“对坐”工坊合作的设计师多来自省外,她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贵州,体验民族文化,采集苗绣纹样,并提取适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进行再创作。这些经过历史积淀的苗族传统纹样、技艺,会与绣娘们的故事一起被带到城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文创产品,也将作为新的载体讲述着来自绵绵大山的贵州故事。
天眼文旅论坛:文创研发中,创意与传承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王燕达:“对坐”工坊是一座特殊的桥梁,致力于本土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工艺培训以及品牌推广、创意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对坐”工坊也是一个文创平台。在文创产品开发中,一头链接手工艺人,一头链接设计师合伙人,她们在共同的平台上创造出当下消费者喜欢的文创产品。
创意和传承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支撑。我们创意的目的,是要把代代相传的苗绣更好地传承下去。每个时代对时尚的理解都不一样。看到博物馆里的苗绣收藏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传承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创新。这些创新,也使得苗族文化更好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