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风采篇
让运动绽放生命光彩
【年度亮点】
2021年,在东京举行的2020年第16届残奥会上,我省共有7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游泳、羽毛球和射击3个大项的比赛。最终,我省残疾人体育健儿共夺得3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6个第4名,5个第6名,1个第7名,1个第8名,1人打破世界纪录,金牌和奖牌总数排名全国第12名,取得自1988年汉城残奥会以来,贵州残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最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贵州增添了光彩。8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向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发去了贺信,代表贵州各族人民向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示热烈的祝贺。2021年10月22日至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奥运动会在西安举行。我省代表团在本届残运会暨特奥会共获得金牌36枚、银牌39枚、铜牌47.5枚,奖牌总数112.5枚,在全国35个代表团中排名第18位,综合排位较上届提升4名。其中,游泳项目获得金牌10枚,并打破3项世界纪录和4项全国记录;田径在全国残运会夺取1枚金牌,实现了我省在全国残运会上田径项目金牌零的突破。目前,冬季项目运动员刘开阳、颜海陵入选国家队,正积极备战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
【创新举措】
省残联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积极协调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首次实现省残运会与省运会同年同城举办。加强制度创新强化管理,修订了贵州省残疾人体育运动队管理办法和贵州省残疾人体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促进了残疾人体育运动健康发展。加强融合驱动,发挥贵州省残疾人体育协会公益组织作用,在打造残疾人体育公益文化品牌的同时,把全省散落在各行各业的体育资源整合起来,把残疾人体育理论研究和文化活动相融合,更多挖掘培育和凝聚一批热心残疾人体育的优秀人才,招募助残志愿者,社会化灵活开展训练和竞赛活动,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多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队伍建设,精准明确备战目标,科学制定配套措施,协力抓好参训队员政治思想教育和精细化训练,打造一支艰苦奋斗、作风顽强、奋勇争先、集体荣誉感强的高质量运动员队伍。目前,我省正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举办基层残疾人大众体育赛事,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为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共同奋斗。
基层组织建设篇
当好可靠的“娘家人”
【年度亮点】
“我们这一次规范选举残疾人协会班子成员,就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做好残疾人工作,充分发挥好基层残疾人协会的作用,为广大残疾人朋友办实事、办好事。”在福泉市陆坪镇洞铁村残疾人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洞铁村残疾人协会副主席的刘修平感慨地说。刘修平是洞铁村一名响当当的残疾人代表,曾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退出低保,积极支持村级公益事业,还被洞铁村聘为“人民调解员”,被评为2020年度“福泉好人”,深受残疾群众的信任。这一次,大家一致推选他为洞铁村残疾人协会副主席。全村36名残疾人代表按照议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残疾人协会班子,实现村级残协有组织机构、有运行机制、有资金保障、有专职委员、有活动场所,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形式,形成自立自强、助残扶残的良好局面。
【创新举措】
省残联认真贯彻中国残联关于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专项工作调研,找准问题症结,明确努力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推动以党建引领村(社区)残协建设;扩展村(社区)残协的代表面,进一步增强代表性;明确村(社区)残协职责,切实发挥联系、维权、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加强村(社区)残协的规范化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教育培训,增强履职能力。目前已初步建立以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为基础的“三级”残疾人组织,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有效推进了基层残联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2022年,我省将实现村(社区)残协建设全覆盖,让残疾人服务工作融入万家灯火,成为广大残疾人朋友身边可靠的“娘家人”。
创业就业篇
甜蜜产业酿造美好生活
【惠民亮点】
初春时节,在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炮湾村,“80后”养蜂达人袁治敏跟妻子姚敏,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生产的蜂蜜供不应求。当初,在县残联的扶持下,夫妻俩开启了“甜蜜产业”酿造美好生活之路。随着养蜂规模扩大和收入越来越可观,他们致富不忘乡亲,带着几位残疾人成立了贵州省岑巩县土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蜜遇思州”商标。现在,合作社已发展到37人,共养了700余箱蜜蜂,年产值达75万元左右,成员大多是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他们的合作社因此被评为贵州省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
【利民举措】
省残联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大力开展残疾人产业振兴行动,通过创建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农村产业基地带动就业、社会企业安置就业、辅助性就业机构帮扶就业、残疾人自主创业为框架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体系。2021年,在全省创建了34个省级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安置带动1212名残疾人就业。通过加速残疾人就业服务大数据建设,建设完成全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联网认证跨省通办事项,实现我省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年审系统数据迁移,省内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状况调查率达78.89%。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赋能就业,举办盲人按摩等残疾人特色技能培训,15838名残疾人得到了职业技能传授,超额完成中国残联下达的任务。通过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目前以省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为依托,开发岗位1178个,测评残疾人102人,开展各类培训近700人次,孵化基地入驻企业23家。加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全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76.08%。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共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35场,2364名残疾人达成就业意向。此外,继续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贷款贴息项目,“阳光助残·贷动成长”就业创业贷款贴息项目,共为80余户残疾人个体和企业贷款贴息247.78万元。
精准康复篇
携手融入万木春
【惠民亮点】
“开始,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双手打开,你做一遍给我看,一二三四五。”在遵义市播州区茅栗镇金山村,当地助残康复工作人员正在手把手教一名智力二级残疾人数数。为落实“贵州精准康复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播州区残联通过发布项目,招标第三方专业康复服务机构,对全区持有第二代残疾证的低保户、建档立卡户以及特困供养人员等残疾人进行摸排。在摸排出符合标准的7557名残疾人后,由第三方专业康复服务机构,采取逐一上门方式,向每一个残疾人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康复目标任务,并启动了残疾人托养中心人员入住工作,弥补了本地残疾人机构集中康养的空白。
【利民举措】
为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省残联制定“贵州省精准康复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坚持以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重点培育、典型引导、示范带动,逐步建成以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康复服务体系。出台精准康复服务评估方案、康复骨干机构培育方案、社区康复站建设方案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康复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省、市、县三级康复人才培训,同时把辅具补贴制度列入年度工作重点,探索建立“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着力解决辅具服务机构扩容问题。同时,开展对康复定点机构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情况进行动态量化评估,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做到监管及时到位,加快各地康复中心建设运营,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康复、托养、教育及中医养生等综合服务,促进残疾群众身心健康,携手迎来万木春。
托养照护篇
幸福阳光映心田
【惠民亮点】
走进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苗哨溪村阳光幸福家园,辅助性就业车间映入眼帘,十余名残疾人朋友在车间里凭借着灵活的双手,完成一个个产品的加工和组装,三五成群的残疾人朋友正在院子里阳光下絮叨家常、锻炼身体、下象棋……“我今年59岁了,2016年和丈夫唐秀清一起来到阳光幸福家园。现在,我每天负责做饭和照护不能行走的岳德芝,加上丈夫照护杨国喜和其他残疾人朋友,我们每月还能增收2500元。”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村民姚金花满带笑容说道,他们除去零星生活开销,还负担了孙子们上学的一些费用。“姚金花属于肢体残疾,她们家以前的生活主要是靠低保救助……刚来‘阳光幸福家园’时,姚金花比较害羞,现在她能非常流利和自豪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庭的变化。”鱼良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再炼感慨,是“阳光幸福家园”改变了像姚金花一样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利民举措】
省残联在助力扎实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全面推进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提高补贴标准的同时,创新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大力推动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和运营工作。2021年,共向各市州下拨了“阳光家园计划”中央资金1464.6万元,省级资金300万元,为11700名有需求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资金补助。我省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列入我省残疾人“十四五”规划,提出市、县人民政府要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残疾人托养中心运营。省残联还与省体育局等部门协商合作,探索省残疾人托养中心运营新模式和高质量发展。目前,我省正打造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更为完善的多层次体系,为实现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便获得托养服务提供保障。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由省残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