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绿水青山入画来

—黔西市化屋村和贵定县甘溪林场的“两山”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虞思涛 翟培声

青山逶迤,碧水东流。深冬的贵定县甘溪林场和黔西市化屋村展现出别样的静谧与壮阔,让游客流连忘返。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贵定县甘溪林场考察调研,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的重要指示。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在毕节市黔西新仁苗族乡的乌江六冲河段,听取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汇报。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贵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日前,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走进贵定县甘溪林场和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感受这里发生的巨变,触摸两地交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答卷。

拿出硬招 坚守“绿色家底”

高处俯瞰,深冬的甘溪林场五彩斑斓、层林尽染。步入林间,只见林荫步道蜿蜒盘旋,延伸至密林深处,茂密的林子里薄雾慢慢升腾,一声声清脆的鸟鸣点缀着这醉人的静谧。

贵定甘溪林场始建于1958年。经过老一辈林场人不断开荒育苗、护林巡山,昔日荒山渐渐披上绿装。

曾几何时,林场职工却陷入了种树护林还是砍树养家的纠结和矛盾中。种树护林,是职责所在、使命使然,砍树,则是为了养家糊口。

国家实行禁伐限伐政策后,以“木头经济”为支柱产业的甘溪林场迎来“当头一棒”,职工收入没有了保障,林场发展陷入困局。

甘溪林场如何破局?

贵定县决定通过改革去掉“顽疾”,作出了“政府花钱买生态”的决定,将甘溪林场定性为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林场实现了身份的转变,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甘溪林场迎来了转机,职工们放下了斧头,专心致志种树护林。林场的职工平均工资从不到1000元涨到超过5000元。

“你看,这些是国家珍稀植物红豆杉。”贵定县林业局党组书记舒定福自豪地说,森林公园里的树种有210种左右,珍稀的植物有10多种,“这十年来,我们的工作就是以保护资源为主。”

当满山的绿意在甘溪林场尽情铺展时,一场保护母亲河,守护乌江源的行动也在乌江畔的黔西市化屋村全面展开。

“过去,人们受制于贫困无奈向六冲河索要生活,网箱养鱼、沿河捕捞等让六冲河受到了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指着宽阔平静的江面说,那些地方,以前全是养鱼的网箱,江水被污染,乌江变成了“污江”。

撤出网箱,转产上岸。一道道严令斩向乌江污染源,一个个温暖的后续扶持举措随即出台。随着贵州印发《贵州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补偿制度实施方案》等,退捕渔民转产安置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同时,黔西强化部门联合执法,组织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行动打击非法捕捞,保持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的高压态势。

如今,走在化屋村六冲河畔,只见两岸青山环抱,一江清水东流,水鸟翩翩起舞,鱼儿嬉戏追逐。

护林巡河 让山更青水更绿

加强日常巡护,才能让山更青水更绿。

清晨,黔西市化屋村六冲河段,几只水鸟从崖壁上俯冲而下,在河面上翩翩起舞,水声、鸟声相互交织,回荡着自然生态和谐的旋律。

河面上,一叶轻舟缓缓漂动,村民杨清鑫划着船桨,沿河打捞垃圾。

“现在河面干净得很,很少看到白色垃圾。我们每天巡河护河,让河面更加美……”划了很久,没见到几片垃圾,杨清鑫心里很高兴。

杨清鑫是土生土长的化屋人,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在六冲河上靠打鱼为生。“前后打鱼20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杨清鑫回忆。

随着长江流域全面禁渔,沿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转变,杨清鑫也转产上岸,脱离了渔民的身份,做起了护河员。

黔西市为加大河湖管理保护力度,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管理机制,形成“河湖长+河湖长站+片区水务站+部门(乡镇)+巡(护)河员”的河湖长制运行格局,为河湖治理强化了组织保障。

该市通过大力推进“开门治水”行动,建立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同自然资源、住建、环保、农牧等部门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监管。统筹河湖长、林长、路长和护河员、护林员、道路保洁员“三长三员”力量,推进巡河护河,实现水岸同治。

“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为乌江的水生态环境迅速恢复提供了强力保障。”作为乌江六冲河化屋河段河长,张玉芝深有体会。

在化屋村护河员杨清鑫巡河护河的同时,甘溪林场护林员沈广华带着新员工正在巡山护林。

“在林场工作,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林场的防火防灾工作。”为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沈广华边巡山边讲解巡林护林工作要点。

见路旁的野草长伸到路边,沈广华伸手抓住,用镰刀娴熟地将杂草从草根处割断。“冬天的杂草虽然长得不算快,但我们每天也要注意对‘防火带’的修剪、整理。”沈广华指着前方说,“‘防火带’就是我们行走的路。道路清理出来,不仅环境干净了,而且一旦出现火险,还能有效阻断火灾隐情,也便于我们及时穿过‘防火带’进行火险处理。”

走在静谧的林场里,在县林业局工作了10年的新任甘溪林场场长史禹对林场内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你看,这片树林是松树,林下的野生菌很多,游客来林场游玩时都喜欢来这里采菌子。”

史禹介绍,当前,随着春节临近,来林场的游客逐渐增多,“加强日常巡护,消灭每一个火灾隐患点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贵定县统筹推进“林长制+大数据+村规民约”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林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压实县、乡(镇、街道)、村各级林长责任,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体系,优化管护模式,常态长效抓好林间日常维护管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绿色发展 书写“两山”新答卷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由甘溪林场和阳宝山独木河两个片区组成),成为了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林场。甘溪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8.57%,而其中的甘溪林场更是高达94.6%。

经过现场检测,乌江水样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数值均低于Ⅰ类水质标准,这表示乌江水质高于Ⅰ类标准。

山绿了,水清了,一幅幅绿色画卷铺展开来。然而青山如何变“金山”?绿水如何淌“金银”?

“发展森林旅游,走林业产业化道路。”甘溪林场场长史禹说,围绕几块国字号“招牌”,将林场建设成为以生态文化展示馆为亮点,以生态科普教育、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展示、温泉疗养、森林避暑、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园。

金南街道荷花村村民赵仕江利用紧邻甘溪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开起了旺景农家乐。“每到周末,来我家吃饭的游客能达到10桌左右。”赵仕江说,“随着到森林公园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旺景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旺。2021年,通过经营农家乐,我家收入达到了50万元。”

如今的甘溪林场甩掉了“木头经济”的老路,走上了森林旅游发展新路,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史禹介绍,当前,为促进林业发展和增加林业附加值,满足城乡居民绿色消费需求,林场正规划建设120亩的百合、天麻及仿野生栽培食用菌种植基地。可给项目区及周边群众提供栽苗、接种菌种、管护、采收等劳务费约60万元的劳务就业收入。

同样,在青山耸立、碧水荡漾的化屋村,当地利用大自然在悬崖绝壁间雕琢出的鬼斧神工的壮美画卷,因地制宜奏响了旅游发展的奋进乐章。

走进何兰民族山庄,只见食客满座。老板何兰说,十多年前就看好当地旅游,开起了农家乐,但由于网箱养鱼、捕鱼泛滥,生态没保护好,游客不多,生意不温不火。现在山美了水清了,刚刚过去的一年,每天都有客人,最多时接待过70多桌。一年的收入超过60万元。

临近春节,扑面的冷风,依然挡不住游客一览化屋山水的兴致。

“坐稳,开船咯。”一声吆喝,“船老板”尤荣学驾驶游船慢慢驶离了岸边,静静的江面上拖起一条长长的波纹。

2018年,尤荣学、尤荣文、尤荣利三兄弟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外出打工多年的他们用积蓄购买了2艘游船,回乡成立画廊航务有限公司,吃上了“旅游饭”。

“刚刚过去的2021年,最忙的时候,我一天跑了五趟,几乎就没有休息过。”尤荣学说,两艘游船全年收入超过30万元。

“随着旅游公路建成通车以及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化屋村旅游业实现了井喷发展。截至目前,全村有农家乐餐馆31家,农家旅馆18家,民宿6家。黄粑、刺绣、特色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2021年化屋村接待游客人数接近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9304元。

青山为纸,绿水着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挥毫,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正在贵州大地徐徐铺展。

--> 2022-02-05 —黔西市化屋村和贵定县甘溪林场的“两山”答卷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45453.html 1 绿水青山入画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