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新春佳节,黔西市化屋村村民何兰的家里,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细数收获。何兰难掩激动,“习近平总书记来了我们村之后,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家的农家乐,去年赚了近70万元钱。”
脱贫地区好消息不断,为新春“更添几分喜庆”。“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
牢守底线 防止规模性返贫
“感谢党和政府一直惦记着我们。”纳雍县先锋村村民苏学敏回忆,几个月前,孩子查出先天性心脏病。一家人正为医疗费发愁时,村干部获悉后立即上报,将他家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象。不久,孩子获得免费手术治疗,苏学敏也当上了护林员,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化屋村看望脱贫后的乡亲们,让大家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贵州率先开发“防贫申报”小程序,率先开发建设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率先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年,贵州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继续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6%预算用于教育精准帮扶;引导脱贫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581.1万栋;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达96%,持续巩固“3+1”保障。
动真格,重实效。过去一年,贵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消除40多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330多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聚焦产业 全力促进群众增收
兴仁市鲤鱼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当地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百姓日子越来越红火。以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传统的种桑养蚕产业,已渐成规模。依托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业日渐兴旺。
时光流逝,见证时代变迁,留下奋斗足迹。贵州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纵深推进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注重产业后续培育,助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今年6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为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坚实支撑。
纵观全省,农业产业风生水起,一批批依托特色种养业、特色加工业,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纷纷崛起。过去一年,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壮大,重大项目共安排194项。
产业发展后劲足,群众增收有保障。全省各地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多元化、多形式、多环节的利益联结方式,实现“多元化”增收。2022年,贵州将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创收增收、农村宜居宜业。
分类分级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回到花茂村,有落叶归根的感觉。”五年的返乡创业历程,让从事古法造纸文创产业的张胜迪对故乡有了更深的依恋。同样在花茂村,土陶技艺传承人母先才通过开设陶艺馆,年收入达30万元。他们的创业故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系统谋划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并设立五个工作专班,由省领导牵头推进。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年来,贵州大力推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三个转变”,创新方式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20个脱贫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启动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农村要发展好,离不开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2175名,组建驻村工作队10035支,实现“五类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全覆盖。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的一年,全省各地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激情干事的精气神,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