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谷硐马客”的奋斗与奋进

王树炳和他的耕地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许邵庭 潘德玉 何乾

黔桂铁路和谷硐火车站的建成与废弃,改变了麻江县谷硐镇的发展轨迹,也改变着王树炳的奋斗足迹。

1952年出生的王树炳是谷硐镇的一位农民,已经70岁的他神采奕奕,聊起往事滔滔不绝。“我16岁就驾起马车在生产队搞搬运,重晶石、盐巴、木材都往火车上搬。”王树炳记得很清楚,当时是记工分,生产队统一结账,每个月收入18块8角钱。

“那时候谷硐很繁华,因为有黔桂铁路嘛,各种企业也多,是黔东南的西大门。”王树炳所说的黔桂铁路于1959年建成通车,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条准轨铁路,贵州省第一条铁路。铁路穿谷硐镇而过,谷硐也成为黔东南州第一个通火车的地方。一时间,这里人流如织、商业繁盛,被称为“贵州东出口”。

改革开放后,王树炳嗅到赚钱的机会,他和表哥合伙开办砖厂,但由于不善经营,不到两年就因亏损停办了。随后,王树炳重新干起搬运工,这次他不仅自己干,还集结了一帮兄弟,当起了“王帮主”。

“谷硐的第一个‘马帮’就是我搞的,主要是利用火车转运矿石、木材,一有活儿我就喊上大家一起,1吨3元钱,我可以提成5毛钱。”王树炳笑着说,“改革开放嘛,思维都变了,我搞‘马帮’肯定也要挣点钱。”

当时,黔东南州木材转运站、商品转运站等八大转运站全部集中在谷硐。因为货运量大,不少人纷纷加入搬运工行业,“谷硐马客”应运而生。货运马车几乎一家一辆,马铃声、车夫吆喝声构成谷硐一道独特的风景。

“谷硐马客”繁忙到什么程度?曾经也当过搬运工,现年76岁的王树和老人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场景:“最累的时候,7匹马1天拉了22个火车皮,马都累倒了。”数据显示:从1959年至1974年的15年间,谷硐火车站货运发量112.39万吨,达量133.31万吨,年进出运量9.828万吨。

1974年,途经凯里的湘黔铁路建成通车。次年,黔东南州各大物资转运站撤至凯里,谷硐作为曾经的“贵州东出口”从繁华渐渐走向消落。

2009年,随着黔桂铁路改造升级完成,贵定、谷硐、杨柳街方向铁路线废弃,依赖这条铁路而兴盛的谷硐工业跌入“寒冬”,企业不是关停就是搬走。“谷硐马客”也随之渐渐消失。

敢问路在何方?王树炳在寻找新的路子,谷硐也在寻求转型发展。

经过重新梳理,谷硐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着力在轻工业、种植养殖业、旅游业等方面发力。

王树炳意识到农业大有搞头,乘着谷硐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东风,他开始投身农业,农耕机、收割机换了很多台。“现在政策好啊,不搞搬运我就搞农业嘛,比过去搞搬运轻松多了。”

转行又回归,回归再转行。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王树炳一路风雨、一路奋进,用他自己的话说,“特别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自己有一个聪明的头脑。”

春节前夕,1月28日,王树炳的儿孙们回到谷硐,祖孙三代人团团圆圆准备迎接新年。客厅里一家人围炉而坐,聊起“王帮主”的故事,大家其乐融融。王树炳说新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党委政府能修通一条到都匀的大路,“谷硐什么都好,就是去都匀的路太窄。”

说着说着,王树炳的电话响了,原来有人正找他租用耕地机。挂断电话,王树炳笑起来,“你看,我都70了,业务还忙得很……”

--> 2022-02-0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45365.html 1 “谷硐马客”的奋斗与奋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