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黄金十年”贵州高质量发展好成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振 袁航 王雨 管云 张凌 罗秋红

2011年5月9日,在贵州瓮福集团公司视察,鼓励企业要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核心,加快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在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中心科技人员抓住“三农”这个重中之重,进一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5年6月17日,视察清镇职教城,勉励同学们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2021年2月5日,连线“中国天眼”总控室科技工作者代表,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发展、十分关心贵州人民,十年间,多次亲临贵州视察,殷殷嘱托犹在耳畔……贵州不负重托,创新发展有力、民生福祉增强,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2011年以来,贵州坚持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走过“黄金十年”,高质量发展成色好。

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约500颗!超过5300小时!

这是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放运行以来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和年观测时长。这两项数据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让FAST成为自其运行以来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大胆提出设想,在贵州大山深处克服重重困难,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历经多年论证、立项及艰苦建设,终成“大国重器”。

“一年前,总书记勉励我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勇攀科学高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说,FAST的预期目标是加大前沿方向探索,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推动重大成果产出。

转眼一年过去,与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的过程依旧让FAST科研人员心情激动。“总书记说,‘中国天眼’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1月28日,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机械工程师雷政对记者说,作为望远镜从建造至今的全程参与者,总书记对“中国天眼”的肯定给予他无穷动力。

姚蕊,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机械组组长,2021年全省“最美科技工作者”,2005年开始参与FAST项目。

在FAST建设过程中,馈源支撑系统关系着FAST能否顺利建设与高性能运行。馈源舱是FAST的核心部件,舱内有大量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关系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准。2016年7月,馈源舱在姚蕊团队的开创性科技攻关后,实现减重“瘦身”,使其更有利于天文观测。此后,姚蕊继续专注于馈源舱的调试和试运行工作,并进行再创新,使望远镜指向精度更高。

“能参与FAST项目,倍感振奋和自豪。”姚蕊说,要始终把个人科研追求融入国家需求,为祖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2021年3月31日,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并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并于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

一年来,依托“中国天眼”,贵州在天文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入。去年4月,“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落户贵州师范大学,致力于FAST早期数据共享与研究;12月,贵州大学与国家天文台达成合作,双方将依托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天文大数据实验室,为“中国天眼”多出成果做好服务。

2022年农历新春前夕,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国发〔2022〕2号文件重磅出台,其中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天眼”(FAST)数据资源整合能力,国家科技计划对FAST核心科学目标给予支持。

这让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波备受鼓舞,他说,“实验室将密切关注天文大数据前沿知识和技术,加快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建设,助力‘中国天眼’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清镇)职教城时强调。

“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战略部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忠诚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数控专业实操指导教师李明扬在接受采访时说。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现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实训基地考察时,李明扬还是一名普通学生。

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训基地交谈的场景,李明扬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总书记勉励我要再接再厉,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这让我信心倍增。”2016年,李明杨获得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选拔赛第二名的佳绩。他凭借过硬实力,2017年毕业后,被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聘为数控专业实训指导教师。

“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对职业院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教7年,李明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实训教学更加贴合企业需求,让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

“随着数控行业转型升级,五轴加工技术人才缺口很大。今年,学校也紧跟发展,将开设编程难度更高、操作更复杂的五轴加工技术教学。”李明扬说,职业教育发展不能一成不变,专业要紧跟产业,课程要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学生培养和产业发展要共同推进。

2021年11月23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这也是该校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完善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的又一举措。

“学校汽车智能制造中心是目前贵州省唯一的汽车整车生产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正荣说,“我们将努力办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专业,服务好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

近年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方面成绩显著:承办全省装备制造类大赛,在教学能力和技能大赛中师生获奖级别高、获奖数量多;构建中高本衔接办学纵横向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参与9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以及2个贵州省电梯应急救援处置等地方标准的制定……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熊星说,学校将为贵州省乡村振兴、新型工业化发展贡献力量,把习近平总书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位,打造“忠诚工匠”文化品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贵州着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清镇职教城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职教城规划总面积达46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78.38亿元,入驻院校19所,16所已招生办学,开设专业304个,在校师生近14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科研团队:发挥人才振兴作用更好服务“三农”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并与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交流,鼓励大家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更加注重示范推广,更好服务“三农”。

聚焦我国农药行业和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针对我国农业重大病虫草害防控药剂缺乏的突出问题,发展了基于天然产物仿生农药技术,创制出毒氟磷、香草硫缩病醚、氟苄硫缩诱醚等新品种、新剂型30余个;建立了水稻、茶等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新模式,有效推动了农药减量控害,解决了系列重大粮经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

“这是实验室全体科研教学人员牢记嘱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的带领下,聚焦我国农药行业和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科技需求,取得的不俗成就。”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吴剑说。

2017年加入实验室团队的金智超教授,主要从事手性农药研究,他认为把科学研究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没有农药,粮食、经济作物产量会减少,手性农药在农药创新里面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们实验室主要致力于手性农药创制工作,协助推动农药的创新发展,努力用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2019年,贵州大学汇集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围绕蔬菜、茶、食用菌等12个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了服务农村产业的12支综合服务团队,以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技术示范区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作为茶产业团队的一员,实验室副主任、教授金林红与团队在宋宝安院士带领和指导下,深入全省各产茶区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和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的推广活动,把田间作为教室,将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

“我们的目的是开发更安全高效、更生态环保的绿色防控和提质增产技术,到田间地头做示范推广和应用。我们在43个主要产茶县建立示范基地,仅去年就建了80多个示范基地,只有做出样板,让农民看到效果,才能带动他们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金林红说。

金林红表示,培养更多的茶产业一线人才,是接下来实验室一项工作重点,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团队将通过建设田间学校等方式,培养一批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土专家”,发挥人才振兴作用,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发展动力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来到瓮福集团考察工作。“10余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总书记的话,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攻克了多个‘卡脖子’难题。”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毅说。

就在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1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无水氟化氢入选单项冠军产品,该产品由瓮福集团参股的贵州瓮福开磷氟硅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让企业站在了细分行业的“风口”。

有别于传统萤石法生产无水氟化氢工艺技术,氟硅酸制取无水氟化氢对保护萤石资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年产能12万吨无水氟化氢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无水氟化氢生产技术落地,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代表项目。此外,企业主导创新的湿法磷酸高值化和清洁生产的微化工技术、复杂难选中低品位硅钙质磷矿石正反浮选关键技术等,同样为企业发展贡献了新兴力量。

自2001年成立以来,瓮福集团已形成中低品位磷矿采选、新型制酸制肥、精细磷化工、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磷化工废弃物资源化、现代煤化工6大研究方向,创新技术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迈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2019年6月,瓮福集团与开磷控股集团合并重组为贵州磷化集团后,“两磷”融合释放更大创新势能。

目前,贵州磷化集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招揽了1200余名创新人员,构建了一套“联合开发、企业孵化、产权共有、双方推广、利益共享”特色“产学研”模式,并成立贵州省第一家磷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团已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截至2021年11月底,累计申请专利3215件,拥有授权专利1999件。

2021年,贵州磷化集团全年发生研发费用超9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2.28%,全年实施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1项贵阳市科技支撑计划,累计开展成果转化及技术改造项目50多个,累计投资超10亿元。

--> 2022-02-0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45349.html 1 “黄金十年”贵州高质量发展好成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