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别了,“黄老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恩宇

隆冬时节,纳雍县昆寨乡千秋村群山披绿,建新河碧波荡漾。

如今的千秋村,林地面积7414亩,其中包括玛瑙红樱桃2300亩、桑树1100亩、杨梅700亩、板栗200亩、樱桃林下套育茶苗627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俨然一座“绿色宝库”。

然而,以前的千秋并非如此。

以前的千秋村,只有建新河畔部分土地较为肥沃,可以种植水稻,其他土地相当贫瘠,只能用来种植玉米。“河畔田肥水稻好,山上地瘦包谷小。”千秋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却不知如何改变。

为维持生计,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导致水土流失,青山变荒山。

“那时,山是黄色的,下雨时担心泥石流,天晴时风吹满身沙尘。回家洗把脸,水也是黄色的。村民们相互打趣,都叫对方为‘黄老二’。”在千秋担任了10多年村委会主任的黄功荣说,“黄老二”虽然只是玩笑,但透露了村民的辛酸与无奈。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仅我们吃不上饭,子孙后代也难以致富。”千秋村将对大山的生态修复提上了工作日程。

村里土地虽然贫瘠,但野生杨梅却不少。“看来这片土地适合杨梅生长。”村干部立即向昆寨乡政府申请扶持。了解情况后,乡政府从外地引进名为“黑炭”的杨梅品种,和当地野生杨梅杂交成新品种,在千秋试种。

2014年,千秋村把杨梅产业纳为主要发展产业,提供种苗和管护技术,鼓励村民参与,荒山逐渐披绿。

2021年,千秋村杨梅种植面积达到700余亩,丰产300余亩,产量30万公斤左右。另外,杨梅树也成为当地景观。依托于此,村里陆续建起饭店、酒店等,并举办了首届杨梅节,千余名游客到现场听歌、看舞、吃杨梅。

通过杨梅节,该村的杨梅销售一空。统计显示,当年,该村杨梅产业总产值达到300多万元,种植户收入增加了一倍。

今年,千秋村规划增种杨梅500亩,并在杨梅树下套种马铃薯、黄豆等农作物,打造林里村庄,进一步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

有了资金后,村里大规模植树造林,如今,满山碧绿。随着生态好转,除了种植杨梅,该村还发展了玛瑙红樱桃、板栗等产业。

“现在,我们见不到‘黄老二’啦。”黄功荣高兴地说,为了守护好“绿色家底”,千秋村专门聘请15名护林员,每天巡查山林,排查野外用火、牲畜破坏等情况,让青山长青,绿水长流。

--> 2022-01-2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43998.html 1 别了,“黄老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