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伟
1月14日是开阳县双流镇的赶场日。整齐洁净的摊位上,菜籽油、土鸡蛋、土猪肉等本地“土货”准备充足。此外,小台芒、库尔勒香梨、泰国榴莲等远道而来的水果也成了抢手货,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双流镇乡场历史悠久,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不断进步,乡场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了乡村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早些年,双流镇的乡场主要位于水东路,是镇上的主街道,路面也没有硬化,不仅难走,还坑坑洼洼,一到赶场日,街道拥堵无法通行。”双流镇综治中心主任钱刚说。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双流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场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原水东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永兴路、高峰路两条街道用来乡场摆摊,共727米,去年统一向两侧扩展了道路,并重新铺设了沥青路面,摊位也由500余个增加到现在的900个。同时在这三条街道规划了1350个停车位,群众赶场挑选商品更方便了。”钱刚说。
标准化、规模化乡场应运而生,群众纷纷赶来做生意,收入节节攀升。张招才夫妻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用小货车装上油、洋芋、小米等原材料赶往乡场,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固定摊位,现场炸洋芋片、做米糖。
“我们的炸货都是现做现卖,好吃又实惠,顾客都爱吃,特别是临近春节,一天能炸三四百斤洋芋片,加上米糖、荞片,一个集日就能卖6000元呢!”张招才说。为了扩展销路,他还专门为炸货设计了封口包装,方便顾客送给亲朋好友。
像张招才夫妻俩一样通过“赶场”尝到甜头的不在少数。如今,乡场不仅是重温乡愁的情感寄托,更成了富足一方群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