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洛郎村里歌声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唐波 段源兴 黄飛鸿

“缘缘,上学去了。”

“好的,妈妈,我都听到校车在‘唱歌’了。”

每天早晨,望谟县平洞街道洛郎村小女孩陈缘梳洗打扮完毕,吃过早餐,就静静地等候从县城开进村接她上学的校车。校车总是“乌拉乌拉”地唱着歌,才到山的那一面,歌声就先蹿进她的耳朵里。

妈妈王封丢牵着她的小手来到村口的广场上排队等候,送她上车,与她挥手告别。坐上这辆漂亮、充满欢乐的校车进城上幼儿园,是她和村寨里另外5位小伙伴每天早晨的期盼。

坐在窗边,望向窗外,校车“乌拉乌拉”地唱着歌。经过村里的百果园,叔叔阿姨正在草莓大棚里除草,冬季又将采摘一茬草莓。这里种植的草莓又大又甜,是妈妈和她的最爱。

4年前,陈缘的爸爸妈妈像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每年春节才能回一趟家。“后来为了照顾我,陪伴爷爷奶奶,妈妈就回来啦!”陈缘说。

洛郎村位于望谟南部,距县城约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也是一个以板栗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村。

“刚回来时,打算等缘缘长大一点后再外出务工。”妈妈王封丢说,家里有2亩地、10来亩板栗,爷爷奶奶就能打理,但活不够做、钱不够花,年轻人只好出去想办法。“前几年村里出远门的人可多哩!好几百人。”但村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产业打消了她的外出念头。

校车“乌拉乌拉”地唱着歌,从村里的万亩板栗示范种植基地里穿过。林间,叔叔伯伯们正在管护板栗、种植食用菌,“冬季护得好,增收就稳靠。”全村1.6万亩板栗林,6500亩挂果面积,预计产量1650吨、产值500余万元,户均增收1.3万余元。很多村民依靠这项产业脱了贫、致了富,有的还成了“百万富翁”。

2021年,洛郎村积极构建“林上养蜂、林间育果、林下种菌”的立体产业格局,引进望谟县林下经济产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打造集加工、生产、培训、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先期规划了1500亩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并种下了300亩黑木耳。一年四季,人们都在林间忙碌。陈缘看着板栗开花、结果、采摘……每一个场景都倾注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每一个场景她都喜欢。

“乌拉乌拉……”校车翻上山丫,右边的山坡上,一片约250亩的火龙果基地映入眼帘。陈缘还记得刚刚过去的秋天,妈妈和许多阿姨就在那里采摘果实,“好神奇呀!红红的火龙果需要戴着手套、用小刀才能摘下来。不过真的好好吃,特别甜!”她咂了咂嘴,仿佛红心火龙果的甜蜜滋味还留在嘴角,余味悠然。

洛郎村的致富产业还不只这些:500亩芒果、500亩澳洲坚果、2500亩通草……还有在建的5万头生猪养殖场。各类项目的落地,不但带动众多群众参与务工,人均务工收入增加7500元以上,还吸引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

王封丢说,近几年村里变化很大。2020年底,村里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行动,破旧的棚屋拆除了,脏乱的道路整洁了,生活垃圾有了统一归处,生产生活用具和杂物得到有序堆放;家家户户的庭院搭起小瓜架,种上了葡萄、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庭院经济蓬勃发展;产业道、便道、入户道等道路旁都进行了绿化美化,种上三角梅和常绿植物,环境更漂亮了。另外,村里还建起板栗产业分拣展示中心,修建了群众文化广场,老百姓的笑声多了。

“我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能挣钱,能带娃,不用外出了。”王封丢说,一家人生活用度不愁,幸福满满。

傍晚,校车“乌拉乌拉”地唱着,翻过山丫,向洛郎村驶来。透过车窗玻璃,郁郁葱葱的山林、开满鲜花的河岸、流水淙淙的河湾、整洁美丽的村庄渐渐映入陈缘眼帘。微风中,收工的人们扛着工具谈笑着回家,妇女们在河岸边散着步、唱着歌,老人们聚在广场上聊天打趣。

“现在变化大呀!每家的房子都是两三层,很多人准备以后开饭馆、办民宿。”

“现在的年轻人,头脑活、路子多,存着钱准备干大事业。”

“你看他家都有两辆小车了,还有辆挖掘机,产业越做越大了。”

王封丢站在广场边上,一边望着开进村的校车,一边和老人高兴地聊着。每一张笑脸都昭示着:洛郎真的美了!群众真的乐了!

“妈妈!”

陈缘跳下校车,张开双臂奔向母亲。王封丢也蹲下身子,张开双臂,迎接可爱的女儿,迎接幸福的生活。

--> 2022-01-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43716.html 1 洛郎村里歌声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