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钦
我到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实习,第一个引发我阅读好奇心的栏目是赵相康老师的专栏《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
老照片就像酒一样,时间越久,分量越重,价值越高。至于老照片因为什么而“老”,我们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也许是老照片里的美好瞬间和历史时刻都无法重来,时光也无法重复,所以老照片就显得弥足珍贵。
为什么老照片会显得如此珍贵?我想是因为早年摄影技术和设备还处于启蒙阶段,拥有摄像机的人非常少,再加上当时摄影行业并不普及,留下来的影像资料也相应很少。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媒介发展迅速,除了图片这种记录生活的方式之外,我们还能通过视频来留存我们的记忆,甚至还可以通过高超的科学技术还原当时的场景。正是在二者强烈的对比之下,才让我们觉得老照片尤其珍贵。当然,老照片除了视觉上给我们冲击之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内容,也就是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每张照片的拍摄地、摄影师、摄影机以及照片上的人和事,都装载着深深的回忆,虽然照片的时代和形态凝固了,但是故事里的精神却永不过时。
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将主题聚焦于贵州的一张张老照片,打造了《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栏目,旨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声音探寻声音背后的故事。
栏目所采访的每位摄影专家,荟萃了不同年代艺术性与故事性俱佳的反映贵州历史文化的老照片,重点聚焦的是老照片背后的贵州故事。当我们翻看一张张图片和一个个故事的时候,其中传递的贵州精神让我们不禁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源自我们现在所处的巨变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不变的初心和信仰。我想,老照片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不是因为过去的生活有多诗意与美好,而是照片里有人情,有故事,有我们所不知的历史真相。
用照片丰富贵州史料。老照片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可以直观迅速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在这些充满了故事的照片中,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贵州历史的细节。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对贵州史料的完善和丰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贵州发展史的完善和丰富,二是对贵州摄影发展史的完善和丰富。
在摄影师冯玉照的镜头下,贵州湘黔铁路这段交通史充满了惊险和温馨的色彩。人民修铁路的场景、感人至深的生活故事、铁路开通后振奋人心的画面,都在冯玉照的镜头下永久地留存。当然,其中最惊险且重要的一幕要数120吨炸药大爆破的壮观场面,这成为记录湘黔铁路修建的重要历史文本。在《徐宏力:贵州老照片最早可追溯到1846年(上篇)》一文中,退休后的摄影师徐宏力搜集了上百幅贵州1846-1912年间的老照片,整理并出版了《贵州摄影史》。通过阅读摄影师徐宏力的故事,我们惊奇地发现:贵州的老照片最早可以追溯到1846年,此时距离摄影发明仅7年。
用照片唤醒贵州山水。“告别贫困,镜头能做什么?”这是9进麻山拍摄大关村民抠土造田的王长春内心深处的想法。“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考虑艺术能为贵州做些什么?”这是摄影师金德明在拍摄黄果树瀑布和织金溶洞时的初衷。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摄影师金德明用5年的时间拍下了贵州数千张照片,包括“黄果树瀑布群”和“贵州溶洞奇观”,填补了我国溶洞摄影的空白。金德明的想法很单纯,他的目标就是想要拍好贵州的溶洞风光,然后让世界知道贵州。1985年,摄影师彭邦卿的新加坡访问之行也将贵州介绍给了世界。“在新加坡的访问交流中,我介绍了许多贵州的情况,尤其是介绍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引起了新加坡摄影界不小的轰动。”
用照片连接黔民情感。照片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它可以无声无息地让我们为之倾倒,让我们思绪万千,内心澎湃。在照相机稀缺的时代,能够保存一张昔日的生活照片,从旧照中捡拾一鳞半爪的时光碎片,是何等的令人惊奇与兴奋。
“贵州少数民族的热情,让人记忆深刻。”这是有着60年摄影经历的彭香忠回忆起来最温暖的时刻。几十年的摄影工作,不仅让彭香忠记录了贵州乡村的奋斗历程和发展变迁,也让他真正看到了贵州人的人性之美。当镇山村的村民,将糯米粑、熟鸡蛋、绣花鞋垫悄悄塞到彭香忠们的摄影包里的时候,他们的情感突然间就共通了,那汩汩流出的感动让他们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
同时,老照片还能够让年轻一代了解贵州历史。对于身处新时代的年轻一辈来说,甲秀楼、黄果树瀑布、花溪高坡等,只要我们有时间,都可以切身体验。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数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的它们是怎样的,看完了《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之后,或许我们会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我们感叹贵州高桥建设的伟大成就、贵州自然生态的壮丽风光时,也能顺着历史的声音深刻地感受到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
老照片是历史的刻录,是社会生活的描写,更是人们生存的证据。它就像一个载体,承载着摄影师人生的一个片段,也承载着时代的一个片段,传递着生命的气息。期待《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专栏记者赵相康老师带着我们发现更多的贵州老照片,发现更多的老照片背后的贵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