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大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贵州发展提出总体要求,为贵州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过程中,如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走向,如何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等,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创新发展来实现传承,保持优秀文化鲜活生命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
深入整理和重点阐发贵州地域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服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省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一座座富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基石。应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阐发贵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分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发挥其在建设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贵州篇的道路上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萃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锻造和弘扬贵州地域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族人民开创了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好、发展亮点多、发展干劲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巨大转变,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贵州人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观。贵州干部群众创造了不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事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多彩贵州文化旅游品牌、脱贫攻坚等等。贵州“黄金十年”的生动实践源自贵州地域上传统文化的传承滋养,也是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和弘扬的精神追求。传承和弘扬贵州地域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强化贵州人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是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的有力举措,也是贵州冲出经济洼地的强劲动能,我们要把观念的革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
加强黔学研究,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州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同时,贵州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普世性和共同特征。要完善贵州本土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和内部运行机制,创建一批贵州本土文化的研究基地、调研基地,扩大贵州本土文化研究的阵地、壮大贵州本土文化研究队伍、培育贵州本土文化研究人才,加强贵州本土文化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宣传。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产业方面进行时代转化和发展。重视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需要在研究文物、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同时,深入研究、阐释和利用文物、遗产的当代价值,更好地在文化产业上发挥其作用。积极探索,力求精准把握时代需求,深挖贵州非遗文化,让非遗传承人有传承、有发扬、有收益,让贵州非遗文化产业在实践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为非遗文化的振兴贡献力量。积极建立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实施乡村、社区传统文化推进计划,完善非遗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保护传统村落。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城市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构筑富有文化品位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通过建设主题鲜明的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文化公园,形成具有艺术感染力、文化魅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地标,以保护为前提,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加大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内容的研究力度,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品牌、文旅融合品牌。
采用创新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的传统文化,跟我们当代的文化、当代的生活、时代的精神、人民生活的需求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审美的需求需要融合起来。要致力于创造能站在时代高峰,能够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有巨大感召力,而且有独创精神和审美精神的作品;采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传播手段,以更加直接、便利和容易吸纳的方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数据网络、智能手机等传播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可能和必须,只有点击、关注,才会学习和思考,才能达到弘扬的效果和目的。设计出人人都能参与和分享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真切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创造更好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优秀作品,以民族文化为例,可以通过动漫、影视、书画等作品进行情景再创造,进行深入挖掘,阐释新意,创造优秀作品;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旅游纪念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不仅要发挥馆藏功能,为社会提供固定的文化产品,还应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出贴近社会生活、“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
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开展多样文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更是站稳人民的立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现实需要。群众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文化活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应因地制宜结合贵州特点开展各种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因时而变结合日常生活的时间节点开展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多样化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人们的生活。
继续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传播基地。综合运用主题活动、外宣产品宣介等对外讲好多彩贵州故事。贵阳孔学堂经过多年的打造,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使命,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贵州众多民族地区,成为全国许多重点高校实习研修基地,产出众多研究成果。贵州每年高规格论坛和展会,如“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借助国际知名传播平台,讲好贵州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推动贵州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吸引世界目光,展示贵州新形象。
(作者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AZD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