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功成,振奋人心。综合实力、发展动能、城乡面貌、绿色发展、民生福祉……细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乌当区交出的答卷精彩纷呈。
坚定不移强产业,发展质效实现新跃升。过去五年,乌当区大健康产业加速聚变,智汇云锦大健康产业园孵化基地基本建成,产业发展平台支撑力集聚力持续增强,引进立知健、阜康仁等大健康项目130个,总投资403亿元;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实施扩能改造项目20个,推动健兴、远程等存量医药企业提质升级,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地位持续巩固。装备制造业不断升级,大力推动振华电子、力源液压、万江机电等装备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发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项目1个,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1个,装备制造业对全区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深入推进“万企融合”,工业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项目不断涌现,新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带动企业62家。引进好活科技、医渡云、海丝柯等一批大数据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46%。旅游业发展全面提质,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万象、乐湾等高品质温泉景区,醉美偏坡、五彩百宜、青春新堡等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持续升级,新增AAAA级景区3个,旅游总收入达550亿元,年均增长22.35%,位居全市前列。
坚定不移兴城镇,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五年来,乌当区城市规模大幅拓展,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17年的22平方公里增至27.5平方公里,形成“一核两翼多组团”发展格局,城镇化率达70%,常住人口增至34.04万人。城市发展品质不断提升,保利公园、泉城首府等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北衙、洛湾、奶牛场、振华片区等38个棚户区和金穗巷等60条17.3公里背街小巷改造,惠及群众16.1万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建成贵遵复线和贵阳至黄平高速(乌当段),建成北京东路延伸段、狮都路、凉喇线、香喇线等城乡道路,完成新东路、温泉南路等道路提升改造,新增城乡道路90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加快推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百宜—羊昌”现代山地农业产业示范带加快建设,新增2.38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2628亩土地碎片化治理。
坚定不移美生态,绿色发展实现新作为。五年间,乌当区入选全国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率先提出“两山”理论指数监测指标体系,创新“两山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绿色经济不断壮大,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建成各类公园82个,实施森林抚育5.5万亩,巩固山体治理成果1115亩,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49.1%提高到59.71%,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5%以上。
坚定不移促改革,发展动能实现新释放。五年来,乌当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5899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级政务网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新政务服务大厅建成投用,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累计减免各类税费48.59亿元,新增有效市场主体2.2万户、高新技术企业59家,获得专利授权2296个。申报实施省、市科技项目45项,获得科技研发补助1.2亿元。招商引业成效显著,深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开展产业大招商,新引进全国500强企业2家,优质企业47家、合作项目48个,总投资达865亿元,累计到位资金664亿元。
坚定不移惠民生,人民福祉实现新提高。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乌当区1352户36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完成281户1072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全面建成。教育资源均衡提质,乌当区全面实施“百校攻坚”计划和“改薄工程”,新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贵阳学校、乌当四中等17所学校,新增学位13640个,教育综合改革和“四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汇集各类专家600余人。医疗卫生更加惠民,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建成贵黔国际总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下坝院区)等4家医院,新增床位1820张;新增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乡村”一体化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8792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11824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双零家庭”动态清零。文体事业繁荣兴盛,获评“全国老年太极拳之乡”,区图书馆第六次获得全国县级“一级馆”称号。
2021年,乌当区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趋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业加快发展,新增工业市场主体549户,规上工业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8户,3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力实施“一圈两场三改”,强力推进3个15分钟生活圈建设,改造提升2个农贸市场,新增停车位1664个。新都花园、观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57万亩,改造提升低产果园2878.35亩,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达91.2%,申报3个“两品一标”农产品,农业龙头企业达1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06%,农业质效全面提升;
以“两汤、三旅、五新”旅游业态为抓手,成功打造10条精品旅游路线,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6250人,过夜游客255.28万人,游客人均消费达890元,旅游收入完成92.74亿元,同比增长24.42%;
完成68件市、区“十件实事”和798件“我为群众办实事”办理,城镇新增就业528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