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兰开军时,他和照片上的形象出入不大。他穿着蓝色的苗族风格布衣,脸颊上依然有两团红晕,大笑起来隐约能见到右脸上浅浅的酒窝。在那短暂的两三个小时交谈中,数个兰开军不同时期的形象,如一幅幅人物工笔画般,生动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兰开军生于1972年。过去,在偏远深山中的平坡苗寨,苗族妇女会将苗绣纹样设计画在硬纸板上兜售,屋外总会不时响起“卖花样喽!”的吆喝声。兰开军喜欢听这样的吆喝,他更喜欢看母亲画的花样。读小学之前,他就开始抓着笔画简笔画。到了小学,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照着连环画临摹,画《三国演义》《西游记》,画完带去学校给同学们传阅,凭这个本事,他也成了班上最受欢迎的小孩。
原本怀揣着专业美术院校之梦的兰开军,却因为家中贫困,无法继续追梦。直到高中毕业后的某一天,曾经的历史老师联系上他,透露了一个信息:“县职业学校的工艺美术班正在招生,老师是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归来的何苦,你这么喜欢画画,去报名吧。”
1993年,兰开军生活中消失的色彩又回来了。一年后,工艺美术班结业,兰开军的美术之路却正式开启,他成了何苦的徒弟。
彼时,何苦在县文化馆工作,常年走乡窜寨开展文化活动,还将三元镇的河边寨打造成农民画艺术之乡。兰开军向何苦提起自己的老家平坡:“平坡的苗族文化和风俗都保留得很好,我想,是不是也能在那里做一个农民画艺术之乡?”兰开军瞄了一眼何苦的反应,老师似乎轻轻点了点头。
很快,何苦就向县里申报了这个项目,让兰开军带路前往平坡。此后的一个多月中,师徒两人白天组织百位村民学习绘画,夜里便住在兰开军并不宽敞的家中。即便条件艰苦,却并不影响两人发现惊喜。
一个苗族人骑在马背上,肩上却有三个脑袋,中间那个脑袋正面向前,两边则是一左一右两张侧脸。何苦见到这幅画不禁拍案叫绝,立即找到作者聊了起来。这位名叫“依朵”的姑娘十分羞涩,怯怯地解释道:“我就是想画一个人骑在马背上东张西望,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就画了3个脑袋……”
“这手法简直像极了马蒂斯和毕加索!”何苦欢呼。
如此高的评价让兰开军惊喜不已,他隐约明白了该如何教授苗族老乡们创作农民画。“苗族妇女从小画花,那些流动的线条几乎都已经刻进了肌肉记忆。画画对她们而言,就像装在瓶子里的酒,有丰富的内容,但需要引导她们把‘酒’从肚子里倒出来。”
密集培训了一个多月,何苦与兰开军两人便回到县城。兰开军在县城既没有栖身之所,也没有工作,只能偷偷住在何苦的办公室里。有时,他也会颠簸两个多小时回到平坡,背起画板,戴上斗笠,一边吹着竹笛一边在村里四处为人画像,以此挣点糊口的钱。贫困潦倒的生活过了许多年,兰开军却从未放下画笔,对平坡的农民画画师们更是十分用心。
当初培养的年轻画师陆续南下打工,村里最终只剩下10余位年纪较大、出不了门的老画师。兰开军去县里相关部门求助,又向恩师何苦吐露心中的焦虑,终于邀请了电视媒体去往遥远的平坡做新闻报道。此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也闻讯而来,兰开军一遍遍地带着记者驱车驶上颠簸的公路,摄像器材在车里“哐啷”作响。
“快看,你们又上电视啦!”兰开军时常指着电视里的新闻向村民们吆喝,大家脸上有显而易见的光彩。兰开军的目的似乎达到了。
2006年,平坡村成立了贵州首个村级农民画协会。2007年,兰开军倾尽积蓄,同时又向县里提出申请,在县城开了一间画廊,专门售卖平坡苗画。他知道,兴趣、荣誉固然能让人们点燃作画的激情,但贫穷会限制人们的创作欲,只有让大家看到,画也能换来钱,或许才是让平坡苗画持续生存的方法。
回乡培训、收购苗画,再放到画廊里销售,这确实让平坡的画师们来了兴趣。为农民销售作品的举动,也让兰开军在2007年获得了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两年后,他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县文化馆工作,这也为他后来推动平坡苗画继续发展提供了更大便利。
他与何苦时常通过文联、美协等途径,向各类展览推荐平坡苗画。2010年,他们组织平坡画师创作作品参加全国农民画展,有7件作品收藏于浙江美术馆,2件作品刊发在《美术》杂志上,作者获得了收藏的费用。2018年,有两幅平坡苗画被江苏美术馆典藏,典藏费用为每幅画2万元。兰开军将这笔钱交到作者手中时,对方差点惊掉下巴,感叹道:“我在外面打工,一年可能都挣不了这么多,一幅画这么值钱吗?”
画师们热情高涨,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多。2017年,兰开军被派回老家驻村。他换了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生长的地方。人们不仅在纸上作画,也开始在刷了白漆的墙上作画,平坡苗画也不再局限于绣娘之间,同时也走进了学堂。
“老家这么美,想让更多人来看看。”2018年,龙里县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平坡村也获得“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兰开军心中又萌生出一个更长远的愿望。他希望平坡村能变成一个旅游村寨,人们来这里看最具特色的乡村,画师们也能画下每天都在变化的新乡村。
不久之前,兰开军突然每天都更新一条微信朋友圈,每一条都是一幅画作,统一名为《我的驻村日记》。12幅画作,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他驻村时的所见所闻,那支紧握了30余年的画笔,至今仍紧握在他的手中。
30余年,恍如昨昔,其中冷暖,只有兰开军自己体会最深。每次当他深感无力时,总会梦回高中最后一节历史课的课堂。那位为他指引了梦想之门的老师正站在讲台上,沉默良久,吐出一句话:“今天最后一堂课,我不再讲什么知识,只送你们一首莱蒙托夫的诗。”他转过身去,黑板上出现工整的字迹,写下诗的名字:《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