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建立之日起,一场生态建设的大决战就拉开了序幕。
“南关南关,年年渡难关。”地处赤水河畔的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原名南关村。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石漠化以轻、中度为主,有极少部分强度石漠化,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收成不好,许多村民家都出现了粮食不够吃的状况。
“南关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天干三日无收成,天雨三日泥石滚。”这句村民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道出了过去橙满园村村民的贫困日子。
“艰难时,全村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就有30多户,甚至有的农户一年种粮只够半年吃。”村民吴仕杰回忆起当年的“南关”仍无比心酸。
毕节试验区建立后,致公党中央帮助协调国家有关部委投入资金7000万元,在七星关区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南关村以“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为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扶贫开发。
2004年,经过多年的产业扶贫和生态治理,“南关村”变身“橙满园”,曾经的荒山披上“绿装”,漫山遍野的果树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家家种柑橘,户户有果园。如今,橙满园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6元增加到10600元,森林覆盖率从不到20%提高到现在的95%,村里的水果年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成为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样板。
荒山披绿又生金的故事,不只在橙满园村演绎。在赫章县,一个个小核桃也成为群众的“金疙瘩”,演绎着致富故事。
以前,赫章县山上的核桃树缺乏精细管理,结多结少看天吃饭,后来,有的农民了解果树的嫁接繁殖技术后尝试,却效果不佳。
“果树嫁接成活率仅为10%,挂果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核桃产量和农民种植积极性。”赫章县林业局局长曹景富说,台盟中央帮扶赫章县后,多次请来中国林业科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门头沟核桃试验站的专家,实地传授高枝嫁接科学方法,使赫章的核桃树嫁接成活率达至80%以上,品种大幅优化,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大幅提高。
目前,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166万亩,挂果32万亩,年产值逾10亿元,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核桃种植户达5000余户,“小核桃”在赫章发展出了“大产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民革中央协调农业农村部将纳雍列为《绿色工程证书》试点县;民建中央大力扶持黔西种植优质枇杷、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民进中央协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金沙退耕还林8000亩,启动了“多党合作岩溶山区试验示范园”建设……
昔日“穷山恶水”,今朝生机勃发。如今的毕节,群山苍翠,流水潺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乌蒙儿女日子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