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腊月,“竹叶黄粑”订单量不断增加,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赵玉学和妻子说:“有得忙了。”
2021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来村里旅游的游客少了,但赵玉学开办的农家乐和自有品牌“竹叶黄粑”收入依然可观,“保守估计收入在5万元”。
衣食住行大改善,阔步迈上好日子,化屋村村民的幸福生活越发厚实可靠。
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新征程上,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在高质量发展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让我们通过三组镜头,去感知厚实民生答卷背后一个个温暖的场景。
一技傍身 就业无忧
在三都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曾经的待业妇女莫总花,现在创业订单不断,从报名参加培训到正式进入家政服务业,半年多来,她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干劲。
2021年4月,莫总花参加了社区“家政服务进社区 助推乡村振兴”活动,对家政服务行业政策、市场需求、就业标准、薪资收入等有了一定了解。随后,她又在社区的组织下参加了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并顺利进入黔灵女家政服务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家政保洁员。
“我文化不高,但有力气、够细心,干家政正合适。”莫总花说,平时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和客户相处得很愉快,月工资3000多元,日子过得幸福又充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省学习借鉴“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做法,积极打造“贵州技工”职业技能培训品牌,紧紧围绕急需紧缺和高收入的培训工种,大力开展“贵州电工”“贵州焊工”“贵州家政”“贵州厨师”“贵州绣娘”等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稳定性。
“一老一小”都挺好
“老张,来下盘象棋。”
“谁怕谁?来就来。”
顺着吆喝声,张培贤几步就来到了“老据点”——遵义市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子营街道积善社区服务中心的春风小院,只见不少老伙计早已开始喝茶、下棋、打牌、锻炼。
说是老伙计,也有不少新朋友。子营街道的水厂、西部新城、东部产城三个安置点,共有住房1388套,集中安置了来自余庆8镇1乡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5000余人。
张培贤是个“闲不住”的人,搬来县城没多久就和社区里的新邻居打成一片。
“我们家以前住在构皮滩镇瓮脚村,居住条件比不得城里。搬到县城后,生活大变样了,各方面都很方便,社区里应有尽有,娃娃在上海工作也能够安心。”66岁的张培贤老人说。
老有所养,幼也有所育。
在春风小院的对面,敞亮的“儿童之家”一应俱全:既有适合幼龄儿童的淘气游乐堡,又有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标准桌椅;既有能实现虚拟现实的VR实验室,又有青少年科技实验需用的各类教具。
有了场地与器材,还得有人教。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成了这里的常客,带着孩子们学习玩耍。此外,社区还通过聘请老师等方式,在周末和寒暑假开设绘画、书法等课外培训,让孩子们“有得去、有得玩、有得学、有得乐”,让家长们“解烦心、去揪心、少操心、不愁心”。
医改惠民托起健康梦
冬日里,前来福泉市金山街道办事处太平村卫生室看病开药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村医袁德莉迎来了一年中忙碌的“小高峰”。
打针、开药、刮痧、拔罐、量血压……袁德莉有时候忙得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太平村卫生室作为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金山分院的村卫生室,近年来,医共体总院“7S”管理延伸至村级,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得到提升,让村民在家门口便获得了优质医疗服务。
在贵阳市南明区湘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做完中医问诊的王阿姨说:“省医专家进社区给我们做义诊,免去了排队挂号的麻烦,看病好方便!”
咨询完中医,王阿姨又请专家做了一个理疗按摩,“医生手法很好,肩头活络多了。省人民医院联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在家门口看病更有质量了。”
长期以来,贵州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激发医务人员活力、广泛推广应用远程医疗……多措并举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将医改向纵深推进,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贵州将持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不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切实做好老百姓的健康服务,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纵深推进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席忞禾 田旻佳 周梓颜 覃淋 胡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