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杜应国介绍,对于跟随国宝迁到安顺的庄严及其办事处同事来说,肩负特殊使命,却没有画地为牢,而是与地方人士多有接触和交往,也参加一些地方性的文化活动。闲暇之时他们到附近的村寨、山洞,探幽寻胜,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春节期间,还到北门外“花山”看苗族跳花,又到距华严洞不远的五官屯观看屯堡地戏。《安顺民国时期大事记》记载,1943年安顺民众教育馆举办艺术展览,庄严曾提供部分展品参展。
故宫国宝迁徙到贵州期间,还先后在贵阳、重庆等地举办过展览,让处于艰苦抗战中的广大民众欣赏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省文化名家戴明贤曾在《庄严和华严宝藏》一文中介绍,1944年4月,故宫博物院在筑书画展览会在贵阳科学路省立艺术馆举行,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外县文士闻讯专程赴省城参观。
1944年秋,“黔南事变”发生,日军攻入贵州独山,安全遭到威胁的故宫文物再次踏上征途,紧急转移至四川巴县飞仙岩储藏。这批国宝在安顺安稳平顺地待了5年10个月。杜应国说,由于当时国难当头战火不止,故宫博物院时常欠薪,工作人员的生活艰苦,每天吃的糙米饭里面还掺有石头、谷壳、麦子、虫子,被戏称为“八宝饭”,衣服更是洗了补,补了洗,破破烂烂。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典守人员一丝不苟,防火、防潮、防鼠、防白蚁,对怕潮湿的文物终年检查,或晾晒,周而复始,从未间断。后来文物经清点无一损毁,一路颠沛流离的国宝宛若原初,其实已走过千山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