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赤水市深山茂林间,农户采用植保无人机运输竹子。 李剑 摄
6月11日清晨,遵义市赤水市旺隆镇朝阳村凤凰咀组76号村民家中,一块崭新的220伏电表耗时一小时安装完成。不远处,农户采用植保无人机运输竹子。一个正在作业的竹子空运团队关掉了柴油发电机,将无人机充电器改接插线板。团队负责人吴吉兰高兴地说:“用电直充不仅比柴油发电机充电更便捷、噪音更小,而且节省成本约三分之二。”
赤水市有着132.8万亩的竹林,约占该市国土面积的47.8%,素有“中国竹都”之称。近年来,该市抢抓国家《关于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机遇,率先完成全国首个县级《“以竹代塑”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厚植“竹优势”,不断拓展“竹链条”,全力做强“竹经济”。
走进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道路两侧分布着100余家竹子加工规上企业,贵州兴常美竹子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生产规模最大的。该公司生产车间内,3条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对竹原料进行切割、拉丝等操作,年产竹刀叉勺、竹签、竹牙刷等竹制品3亿件。生产车间负责人严本建说:“我们是西南片区最大的楠竹加工厂,年消耗楠竹原料7万余吨。通过使用智能数字化设备,可精准匹配原料规格,实时调控生产参数,在此过程中,对电的需求量较大,平均每日用电量约1.7万千瓦时。”
为全力满足该公司生产用电需求,遵义赤水供电局在车间建设之初便主动上门开展“一站式”用电报装服务。该局营销服务班经理王岭说:“从企业提出用电申请到完成变压器安装,全程由我们的技术人员作为专属客户经理,及时解决接电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接电时间缩减47%。”
另一边,作为最早入驻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的竹子加工企业,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建厂已31年,如今生产的竹托盘、竹地板等产品供不应求,远销美国、欧洲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8000万元。
“建厂以来,设备不断迭代升级,对供电稳定性需求也越来越高。”该公司董事长姚连书指着生产车间里的6台压机介绍,压机需不间断运行,以确保压机里的胶水不凝固,否则会对产品和设备造成损坏。
为此,赤水供电局紧密跟踪该公司生产用电需求,陆续建成投运10千伏沙天线、10千伏赤工Ⅰ、Ⅱ回线,并加强自动化开关建设,实现线路互倒互供,提升供电可靠性。
“我们致力构建‘全链条’供电服务机制,从竹资源运输、管护的用电保障,到助力竹制品加工企业高效生产,实现了客户需求及时响应、办电接电高效便捷、电网升级改造持续进行的供电服务。”赤水供电局副总经理罗歆鑫说。
据统计,赤水供电局在“十四五”期间投资约6.5亿元开展电网升级改造,新建1座35千伏变电站,将主网容量提升至77.3万千伏安;新建10千伏线路387.9千米,新增自动化开关201台、配电变压器283台,全面实现供电能力与质量“双提升”,助力赤水市整合形成竹浆模塑、竹建材、竹食品加工等6大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今年1月至5月,赤水市竹产业用电量达111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3.61%。
(谭镇林 李剑 岳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