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投身西部的青春精彩吗? 2025年05月16日

近日,有读者来信问: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发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号召。去年7月,1.3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贵州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在基层过得怎么样?投身西部的青春精彩吗?

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群体,一起听听青年志愿者们践行“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的切实行动和成长故事。

西部计划志愿者 李明佳:

(现服务于铜仁市思南县邵家桥镇杜家寨村)

跨越1600多公里,我从江苏连云港来到贵州铜仁,希望在基层中锻炼自己,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治理贡献力量。可刚到服务地,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陌生,每一个挑战都如同狂风暴雨般考验着我。然而,我并未被击垮,而是逐渐成长,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螺丝钉”。

在这里,我褪去了青涩,收获了成长,晒黑的皮肤见证着我烈日下的走访,磨破的鞋底丈量着田间地头的距离。从初来乍到、结结巴巴的 小李变成村邻间谈笑风生的小李同志;从被照顾的异乡人,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工作者,西部计划教会我的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一种扎根土地的生命力。扎根西部的时光,我读懂了乡村社会的肌理,学会了如何与群众心贴心交流,协调能力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淬炼。

这段宝贵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未来,我将带着在西部磨砺出的坚韧与执着,迈向更高的平台,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我深知,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不在于安逸,而在于拼搏。用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西部计划是我无悔的选择。

西部计划志愿者 刘誉:

(现服务于黔南州龙里县羊场小学)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心潮澎湃,深受触动,信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支教之路的激励与指引。2024年7月,我以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身份,背上行囊奔赴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承担起五年级学科教学任务和计算机社团工作。

这一年,我们四处联系各界爱心人士,成功筹集累计5万余元爱心资金与价值3万余元的暖冬物资。这一年,我们在“筑理奋进”科技创新公益课堂项目上,邀请科研工程师进行云科普,还组织学生前往“中国天眼”等研学,该项目也成功入选“2025年贵州省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回想这一年,有艰辛也有温暖。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信地发言,在课外活动中无忧无虑地欢笑,我觉得所有的坚持与付出都值得。

这即将到站的一年之旅,也正像我在出征座谈会上所期待的:“我们不是过客,而是西部教育的接棒人。这一年不长,但足以让我们的青春,与这片土地上的梦想紧紧相拥。”这段支教经历,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继续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爱与希望在更多的地方绽放光芒。

西部计划志愿者 赵丽荣:

(现服务于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办事处)

小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村广场帮爷爷奶奶打扫卫生后,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摸着我们的头说“这些娃娃真好”。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一颗关于“奉献”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直到了解西部计划时再次被唤醒——我想用自己的双手,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

在志愿服务时光里,每一次活动都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窗:在马拉松赛事服务中,我深入了解到体育竞技背后的组织逻辑和医疗保障;在爱老敬老活动中,我真切体会到银发群体对陪伴的渴望与社会养老服务的缺口;在与儿童互动时,我更加珍视未被世俗束缚的纯真和乡村教育的可贵。在基层,虽然少了繁华和喧嚣,但也多了淳朴和热情。

从最初面对村民方言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熟练协调干部、群众、学生等多方需求,到基层历练的成长是飞速的。面对未来,我将发扬工匠精神,把每一份文件校对、每一次会议筹备、每一通群众来电都做到极致,也想保持归零心态,像海绵一样吸收新领域知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期待,将这份基层沉淀转化为更持久的服务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