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负责人介绍,为建设群众满意的高标准农田,贵州在项目设计评审上,探索创新以县直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农民为代表的“六方会审”机制,让各相关方有效履职,农民深度参与,各方意见充分沟通,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中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确保高标准农田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作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地区,贵州耕地分散,加上土地石漠化等因素,相比平原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为建好农民的放心田,贵州一直在深化改革中探索前行,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油生产提升“六大工程”的首位工程推进,探索创新出“以田养田”等投融资创新机制和“635”工作机制(即开展“六方会审”,做优项目规划设计;推行“三方共建”,强化项目监督管理;聚焦“五个重点”,压实县级主体责任)。
“635”工作机制获得省外农业农村系统点赞学习,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深度参与项目设计、建设、验收、管护各环节,保障了建设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实现高标准建、高标准管、高标准用。据统计,去年群众对项目的满意度达到98.8%。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34.5万亩,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手记
五月,阳光倾洒在黔东南州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的高标准农田。三年前的零散“补丁田”,如今已变身棋盘般方正地块,水渠纵横,农机穿梭,智能灌溉系统水雾中无人机盘旋,“制种水稻产业基地”等牌子醒目竖立,这是贵州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
4月初在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村民老杨操作旋耕机,指着田埂电子监测站笑称种地不再靠天,手机可查温湿度。他家坡地整治后面积扩大,水稻增产增收。附近生态沟渠既能防洪又能养鱼,且不破坏水土。
类似蜕变在贵州多地发生。近两年,贵州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让耕地规整平坦。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大河村、遵义市仁怀市学孔镇兴隆村等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场筑牢粮食安全“耕”基的建设,不仅保障粮油生产,更承载乡村振兴希望。现代化农机让农民从繁重劳作中解脱,高标准农田建设赋予土地新意义,让人们获得与时代对话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