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玉堂捧起刚刚采摘的麒麟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摄影报道
春日的黔中大地,暖意融融。在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4800亩苍翠林地上,食用菌破土而出,工人们忙碌地采摘、分拣、打包。
走进省国有扎佐林场六屯分场麒麟菇种植基地,遮天蔽日的松树林下,50余名工人正弯腰劳作。都堡村村民徐应菊搬起满满一筐麒麟菇,眼角笑意盈盈:“这菌子长得比雨后春笋还快!我们每天早上来采菇,能挣100元工钱,忙完后还能回家做饭。”
放眼望去,松针下密密匝匝的菌菇如繁星点点,乳白的麒麟菇舒展褶皱菌裙,一垄垄菌田仿佛按下了“快进键”,开启了“爆炸式”出菇模式。
基地负责人龙玉堂望着疯长的菌朵,喜上眉梢:“昨晚一场春雨,这500亩麒麟菇今天产量预计突破10吨,中午冷藏车就会来装货、发车,明天就能出现在大城市的商超货架上。”
离开麒麟菇种植基地,转过山坳,便是3600亩赤松茸种植基地。这里,密密麻麻的“小红帽”从松针下探出头来,100余名工人穿梭其间,箩筐里装满了新鲜采摘的赤松茸。
贵州菌王府农业观光园负责人简荣随手拨开一层松针,底下便露出一簇簇新冒出的菌芽。“最近是丰产期,每天采收60至80吨,特级菇一斤能卖到30元,北上广深的订单根本接不过来!”她算起了一笔经济账:赤松茸生长周期仅45天,采收期从4月初持续到6月底,亩产高达6000斤,仅这一季,赤松茸就能带来超亿元收入。
不远处,扎佐林场副场长李雷带着十余名职工义务采摘。“这半个月出菇量很大,我们林场职工也来帮忙,每天人均采收20来筐。林场出空间,企业出技术,村民挣工资,这‘生意经’越念越顺咯!”
这笔三方共赢的“生意经”,源于一场“三方牵手”。去年11月,六屯镇党委政府牵线搭桥,促成贵州菌王府农业观光园、贵州华宇天晨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省国有扎佐林场合作。林场提供土地,企业注入资金与技术,农户参与种植管护,短短数月便拓展出4800亩菌田,种植赤松茸、麒麟菇、马桑菌、羊肚菌等多种菌种。
“六屯分场海拔在1400米以上,年均温12摄氏度,林下腐殖土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天然养分,让菌菇品质接近野生,肉质厚实、口感鲜美,深受市场青睐。”简荣告诉记者,每一季菌菇采收结束后,废弃菌棒经发酵处理变成有机肥,重新撒向林间。菌丝分解腐殖质、肥料反哺林木生长,这种“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模式,让昔日的寂静林场焕发了新生。
“今年,我们计划将食用菌种植面积扩展至8000亩,并培育错季赤松茸、马桑菌等食用菌品种,实现‘四季有菇、错峰上市’,让贵州深山菌香全年不断档。”简荣满怀信心地说。
松涛阵阵,菌香袅袅。从晨露未干的菌田到疾驰的冷链专车,从村民沾满泥土的胶鞋到都市餐桌的养生汤煲,扎佐林场的小小菌菇正串联起一条跨越山海的生态产业链,以日均近百吨的鲜菇产量,书写着“两山”转化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