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组轩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近年来,贵州始终牢记嘱托,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强双基”,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质增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排队抓尾”——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前进
2024年以来,贵州聚焦强基固本,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探索开展“排队抓尾”工作,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排”出动力,“抓”出活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排队分类,全面体检。由县乡两级分别对乡、村党组织综合研判、逐一“过筛子”,按照“不另起炉灶、不搞繁琐指标、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原则,重点看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成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结合上年度综合考核、“擂台比武”等结果,科学评价,按一定比例确定先进和后进基层党组织。
靶向施治,整顿提升。对后进基层党组织,一对一精准制定整顿提升方案。按照每个后进村党组织分别由1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村、1名县级党委组织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保、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以上机关单位结对“五个一”要求落实整顿措施。2024年,后进党组织全部实现转化提升,解决问题2500余个。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发贡村被列为后进后,引进3名返乡创业青年进入班子,积极发展茶产业,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
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现场观摩、案例推广、导师帮带、“书记讲给书记听”等方式,将贵阳“1+1”集体经济模式、安顺数字化党建、铜仁强村富民行动等创新实践案例转化为全省共享的“方法工具箱”,推动基层党组织照着学、跟着做。全省涌现出黄恒礼、余红霞、卢丹、张诚等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新典型。
选优育强——“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头雁领航群雁飞”。贵州坚持把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精准选配、系统培育、长效激励三向发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群众认可的村干部队伍。
选好“领头雁”,带领一方富。聚焦选优配强,由组织部门牵头建立常态化分析研判机制,围绕政治素质、带富能力、群众口碑等核心指标,对全省1.5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过筛式”研判。创新“五个一批”选育路径,重点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人才等群体中选拔干部,明确“双好双强”10条标准,建立10项负面清单,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切实把优秀人才选出来,全省共储备后备力量3.5万名。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河村通过回引退役军人刘伟担任支书,带动全村发展石榴加工产业,集体经济实现增收40万元。
“充电”赋能强,蓄力成长快。去年9月,举办农村党组织书记视频培训班,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开班式并上“第一课”,示范带动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着力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省市重点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县级实施全覆盖轮训。2024年全省累计培训村干部12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建立村(社区)党员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开展2期直达村(社区)的视频授课,培训133万人次。
打好“组合拳”,激励真作为。突出加大省市两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村干部报酬“345”正常增长机制、将村干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常态化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每年单列职位定向优秀村干部招录公务员,面向村干部集中专项招聘389名事业编制人员……一系列激励保障“组合拳”,让村干部岗位吸引力显著增强。
组织领航——集体经济推进强村富民
贵州聚焦强村富民,推动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市场化运营、多元化增收的发展新路。截至2024年底,全省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达1933个。
加强系统谋划,凝聚扶持合力。建立“县委书记领衔、组织部门主抓、职能部门协同”机制,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大盘统筹推进。2024年,全省88个县(市、区)全部制定集体经济政策措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黔南州荔波县构建“1+N”政策矩阵,整合18个部门资源形成52项扶持清单,打造“党建+金融”服务平台,为各村匹配专属信贷顾问。
创新发展模式,激活沉睡资源。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各地通过“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采取“村企联合共建、村村抱团发展”方式,利用村集体山水林田湖、闲置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入股到企业等经营主体,实现入股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铜仁市德江县以乡镇为单位组建22家强村富民公司,整合各村闲置资源,发展项目175个,经营性收入达到9000余万元,带动43个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贵阳市探索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控股,吸纳村民入股为主,实现集体控股、合股经营的“1+1”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村集体、农民“双增收”。
强化保障要素,增添发展后劲。持续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2019年以来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39.55亿元,扶持了3671个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省农信社创新“两免一低”兴村贷,累计为62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放贷18.89亿元,破解发展资金瓶颈。建立集体经济收益与干部奖励挂钩机制,遵义市余庆县将村集体经济纯收益新增部分的20%用于奖励村干部。
提升效能——乡村治理更加和谐
贵州紧扣“治理有效”目标,持续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织密治理网格,激活神经末梢。依托行政村合理划分综合网格并成立党组织,进一步健全“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推行“一网统管”,整合政法、民政等9类网格职能,形成党组织领导下多元共治、网格管理的服务治理体系。目前,全省共划分农村综合网格8.59万个。毕节市打造“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治理“铁三角”,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3万名,通过“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累计解决道路修缮、饮水安全等诉求20.6万件。
党员示范引领,发挥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整脏治乱、移风易俗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治理。黔东南州岑巩县实行党员积分管理,建立以“常规积分、激励加分、负面扣分”为党员积分考核指标的评分细则,将党员在履职中承担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作出突出贡献、发挥引领示范带动等正能量行为纳入正向激励加分,全县党员为群众办实事2880余件,解决疑难问题428个。
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党建引领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整治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在遵义市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为刹住滥办酒宴陋习,创新制定了《红白理事章程》,探索建立“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