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姚敦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通 戴正国
“酸汤鱼配木姜子,一口酸汤解乡愁。”在广东省深圳市打拼的贵州小伙陈通奄,每周都要点一份凯里酸汤外卖。热腾腾的红汤里,番茄的酸甜与辣椒的鲜辣交织,让他直呼“这才是家乡的味道”。
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酸汤制品年产能达16万吨,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遍布全国62个城市。
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群众素有吃酸的习惯,延续至今,凯里酸汤已形成红酸汤、白酸汤、混合酸汤、精酸汤四大品类。无论哪一类,都严格遵循“三原”标准——原生稻米、无污染泉水、非转基因原料,经陶缸自然发酵而形成,乳酸菌活性高达10^7CFU/g。
“我们的酸汤里藏着‘菌群密码’。”贵州妩阳红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亮亮掀开一口斑驳的陶缸,酸香扑鼻。缸中番茄与辣椒在米汤中缓慢发酵,表层浮着乳白色菌膜,“这是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共生体,现代实验室都难复刻。”
科学检测印证了古法智慧:白酸汤富含γ-氨基丁酸助眠成分,混合酸汤的氨基酸种类多达18种。2024年,中国农科院从凯里酸汤中分离出3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正申报用于功能性食品。
尽管凯里酸汤声名远扬,但品牌化之路也曾步履维艰。
“过去全州31家酸汤企业分散在7个县市,质量标准不一,甚至有小作坊用醋精勾兑‘速成酸汤’,低价销售冲击市场。”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分管酸汤产业副局长陈步飞介绍。
转机始于2021年,黔东南州打出酸汤品牌建设的组合拳。
地理标志保卫战——推动“凯里酸汤”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划定凯里、麻江、台江为核心产区,发布《凯里酸汤标准体系》,收录现行有效标准和即将实施标准共673项。严格规定红酸汤pH值≤3.5、乳酸菌含量≥10^7CFU/g等9项核心指标,对冒用地标行为“零容忍”。
产业集群升级战——投资3.2亿元建设酸汤产业园,整合32家中小微企业入驻,实现原料检测、发酵工艺、包装设计“六统一”;麻江明洋、凯里黔酸王等5家规上企业年产值突破2.2亿元。
文化IP传播——注册“凯里酸汤”集体商标,在抖音、小红书开设官方账号,播放量超1400万次;联合央视拍摄《千滋百味话酸汤》纪录片,借力“村BA”“村超”直播带货190场。与呷哺呷哺、海底捞达成战略合作,抢占京津冀市场。
品牌赋能,酸汤产业链不断延伸,品牌价值不断凸显,迸发出蓬勃发展的新活力。
“种‘酸汤番茄’收入更高。”台江县老屯乡村民李大姐算了一笔账:3亩地改种酸汤专用“苗岭红”番茄,保底收购价每斤2.5元,年收入增至2万元。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已建成标准化原料基地55个,带动10万亩酸汤原料种植。仅麻江酸汤产业园就吸纳2300名群众就业。
“现在每包酸汤底料都贴有地理标志二维码,扫码能追溯从种植到发酵的全流程。”亮欢寨生物科技总经理吴笃琴介绍企业的智能化车间。这家从酸汤鱼餐馆发展起来的企业,如今拥有西南最大发酵基地,年产能5000吨。同时,还与四川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出低钠酸汤、益生菌酸汤等新品,成为“酸汤+健康”赛道的领跑者。
“我们要让凯里酸汤像螺蛳粉、沙县小吃一样,成为国民级美食符号。”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局长吴建良这样描绘酸汤品牌蓝图,“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述酸汤品牌故事,市场反馈酸汤品牌信息,市场监管部门主动服务酸汤品牌形象,形成一盘棋思想,助推凯里酸汤发展壮大。”
2025年,黔东南州将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全产业链资源和技术服务,开展全产业链“三个一批工程”:孵化一批(中小微型酸汤产业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升级一批(本地酸汤产业龙头企业),构建以新菌种、新工艺、新品牌赋能的新质酸汤企业生态集群。启动“护酸2025”行动,建立原料追溯大数据平台,推动企业通过ISO9001、HACCP认证,用标准体系守住品质生命线。
从苗侗山寨的陶缸到现代化生产线,从深山风味到美食热搜……当酸汤的醇香飘过重山,它不仅唤醒味蕾,更是一条涵盖种植、加工、餐饮、文旅的产业链,正如苗家古歌所唱:“酸汤里有山魂,酸汤里有乡愁。”这碗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酸汤,正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态拥抱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