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立足山地优势锻造茶产业持久竞争力 2025年04月15日

罗以洪 袁昕 颜强

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山地资源深度开发、科技创新驱动、全球市场突破和全链价值提升,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贵州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

重构空间布局,激活山地资源禀赋。形成“五大区域”差异化产业格局。黔中名优绿茶产业带聚焦高端产品,黔东抹茶出口带打造国际竞争力,黔北红绿茶协同带探索全品类发展,黔西北高山有机带凸显生态优势,黔西南古树早茶带挖掘文化价值,形成“一域一特色”产业布局。实施“良种为先”品种布局。依托贵州自主选育的品种优势,建成全国最大的茶树基因库。示范带动全省老旧茶园改造,推进“空间+品种”的双轮驱动。打造“三维黔茶立体功能区”,按海拔梯度划分早春茶、优质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古树茶野生茶种质资源保护区。

深耕生态种植,筑牢“干净黔茶”根基。以“干净茶”为核心定位,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体系。在全省茶园推广“以草抑草、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茶—稻—菜”作模式。建立全生命周期茶质量管控,推行“土壤健康护照”制度,动态更新土壤修复方案;研发“生物防治技术包”,攻克茶小绿叶蝉生物天敌规模化繁育技术。制定茶园碳中和建设标准,推广“光伏+茶园”“沼液循环利用”模式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探索茶园碳汇核算方法,支持茶园碳票交易,对通过碳中和认证的茶企给予资金、项目、政策支持。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实施“茶树基因组计划”,建立贵州茶树基因库,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良抗寒、抗旱性状,培育贵州优势茶叶突破性新品种。布局未来食品赛道新产品,开发茶基替代蛋白、功能性茶饮、茶饮料、茶保健品等前沿产品,建设茶食品中试基地,满足高端食品加工需求。推动茶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墒情,结合AI算法精准调控灌溉等提升茶园产量,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管控。

培育消费生态,推动消费转型。做大早春茶规模,加大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创新茶饮产品,结合不同茶叶品种、水果、花卉等食材,推出具有独特风味和口感的产品。推进茶消费场景建设,对融合茶文化、科技元素的创新场景给予补贴。推动茶企与数字经济核心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基于AI视觉识别的“智能茶柜”,不断优化产品组合。打造新零售、社交化、即时性三种消费场景。

强化品牌引领,塑造产业新名片。健全品牌管理机制,成立省级茶品牌发展委员会,统筹制定品牌战略。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品牌管理体系,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打造统一、鲜明、富有特色的品牌标识和包装形象。加强品牌推广,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打破路径依赖,构建“三位一体”市场体系。巩固传统市场,以“文化+数字”深挖“明清贡茶”等历史IP,开发AR数字茶席、汉服品鉴等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传统茶馆向文化空间转型。拓展新兴市场,聚焦Z世代需求重构产品逻辑,开发“茶+”功能性饮品,发起“新茶饮创意大赛”吸引UGC内容共创,提升年轻客群渗透率。突破国际市场,探索设立海外检测实验室实现本地化合规认证。实施“海外仓”计划,在汉堡、迪拜等建设“前展后仓”综合体,开发“茶链”平台联动全球库存。

推动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增值空间。茶文旅融合,依托雷公山、梵净山等生态资源,推出“茶山星空露营”“茶汤温泉疗愈”等特色项目,配套茶宴、茶道演艺等文化消费场景。茶康养融合,深挖茶叶功能成分医用价值,开发茶香SPA等康养服务。构建“产学研用”茶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研发智能采茶、茶叶风味物质AI调配系统,实现加工环节降本增效。拓展茶基新材料应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