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宇 宋卓远
当前,在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升级双重驱动下,文旅产业正从单一观光向“文旅深度融合+多元休闲度假”复合模式转型。贵州依托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山地运动传统与喀斯特地貌奇观,开创了“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三维共生的新型文旅品牌。实现了从“村BA”的全民狂欢到“村超”的破圈传播,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旅游场景的虚实融合,贵州正以创新实践为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牢记嘱托传承文脉,文旅体融合共创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贵州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保护双管齐下,在民族文化维度,形成“赛事即展演、场景即传承”的新型传承保护模式,台江“村BA”融入苗族“吃新节”等传统庆典芦笙舞、银饰展示等文化元素,使赛事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超级IP;在红色文化领域,打造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四渡赤水经典战役,开发“重走长征路”研学课程,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网络媒体曝光量突破5亿次,实现红色基因的时代转译。此外,贵州把握山地省情发展户外运动天然优势,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赛事形成互补,截至目前,“村超”话题综合浏览量接近1000亿人次。体育赛事成为文化消费的沉浸式场景。贵州文旅体融合实践探索表明,文化基因活态转化和再创造需以现代需求为导向,而体育场景的多元重构则为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动态载体,为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
“两山”理念兴业态,三效协同强县富民。贵州把握文旅体深度融合,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实施“兴业、强县、富民”协同发展战略,将“村”字号IP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推动乡村赛事向超级IP升级。榕江“村超”持续火爆,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明显,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4%。榕江通过县城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系统重构,用实践印证了关于生态经济效益转化的科学论断,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金山。其次,肇兴侗寨打造“日赛村BA+夜演村晚”全时态场景,白天举办侗族摔跤、抢花炮等传统体育赛事,夜间转为歌舞文艺实景演出,并开设“村创市集”展销蜡染电竞外设、酸汤鱼预制菜等衍生品。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形成“文化-体育-旅游”共生共荣的产业闭环。
IP矩阵筑产业根基,文旅新品牌促消费新动力。贵州深入践行“强化品牌意识”“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创新打造“山地秘境·多彩贵州”新品牌,构建IP价值转化的山地文旅体融合新范式。IP价值转化维度,首创“核心IP裂变-衍生IP增值-全域IP共振”三级驱动体系。核心IP裂变以现象级“村超”“村BA”双IP为战略支点,打造一批“村”字号文旅IP,构建联动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品牌矩阵。衍生IP增值,依托“黔绣工坊”“酸汤工坊”等子品牌,推动产业化。三都水族自治县以“村马”赛事为核心,联动端节赛马、水族刺绣等非遗体验,2024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酸汤、刺梨果脯等农特产品销售增长35%。黄平县则通过“支支串飞”首站游品牌,将旧州飞行文化与苗绣、酸汤美食结合,形成“低空观光+非遗研学”消费链。全域IP共振,打造贵阳“红飘带”,通过《伟大征程》《多彩飞越》等沉浸式演出,联动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瀑布等19个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文旅体融合促内需,高质量循环绘新景。贵州创新构建文旅体消费共同体,以三大市场运营策略实现“流量-留量-销量”转化。明星效应赋能文化IP,以跨界联动撬动传播裂变。借鉴香港明星足球队“体育+娱乐”模式,策划在黔东南州举办“明星村超友谊赛”,将苗族银饰、侗族大歌融入赛事,收益反哺乡村体育设施。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村超”友谊赛期间,全网同步在线观看流量超过1亿人次,接待游客38.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4亿元,实现“赛事热度-文化认知-旅游消费”全链路转化。赛事节庆化运营,激活全域消费。台江将“村BA”升级为“全民狂欢季”,融合苗族姊妹节,打造“白天赛篮球、夜晚跳芦笙”嘉年华,开设“体育+民俗”快闪市集。短视频+达人生态,引爆年轻化传播。培育侗族歌师、银匠直播带货,逐步形成“内容生产-流量分发-品牌强化”闭环,重塑贵州“潮玩目的地”形象。
优化营商环境筑高地,激活产业动能促融合。贵州以“营商优服+产业孵化”双轮驱动模式为核心抓手,推动文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制度创新领域,通过“最多跑一次”服务改革大幅压缩审批时限,金沙政务服务大厅推行“三减一降”改革,将135项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92.89%。主体培育方面,以政策扶持与业态创新双轨并行为路径,释放消费潜能。规模扩容,2024年新增星级饭店25家,旅行社数量较2019年增长近一倍,计划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涉旅企业100家、引进头部企业5家以上;业态创新,支持“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等新业态。黄果树旅游区引入低空飞行项目,推动低空经济,创新业态,实现产业高效协同,2024年吸引12万人次体验,营收达1250万元。服务升级方面,推动实施软硬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游客体验。一方面强化软实力,铜仁市司法局为164家文旅企业提供法律风险排查,化解合同纠纷120起,涉诉率下降35%。另一方面升级硬设施,改造景区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一场三站”至景区的交通接驳体系。
把握时势育人才,数字基建惠民生。贵州以“科技普惠民生、数字激活传承”为实践路径,通过智慧基建与数字人才双轮驱动,书写出文旅体协同发展的民生答卷。智慧基建领域,贵州构建“交通即体验·体育即服务·数据即资产”的基础设施逻辑。交通设施文旅化,针对榕江“村超”期间交通问题,部署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实时调控车流并开放学校、村委停车场作为共享驿站,集成AR导航与自助票务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接待能力;体育设施模块化,雷山推广可拆卸式攀岩墙与智能篮球架,通过数字化平台预约与村民分账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村民参与”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数据资源资产化,搭建省级数字孪生平台整合景区人流、非遗工坊产能数据,支撑文旅体项目动态优化,实现文化体验的精准适配。数字人才培育方面,贵州构建“育用一体”培育链。成立“元宇宙文旅实验室”,以西江千户苗寨VR沙盘为教学场景,模拟赛事策划与非遗IP运营,助力优秀方案直接落地;联合腾讯、快手等企业开设“区块链IP衍生品设计”微专业,帮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证成为“非遗数字策展人”,推动非遗技艺数字化转化;创新“飞地孵化”机制,在贵阳大数据城设立创客实验室,选拔村寨青年参与“村BA元宇宙赛事”开发,返乡后带动本土团队承接数字化运营项目。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