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在六盘水师范学院,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与校园相映成趣,这片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生态系统的自然宝地,成为学校生物科学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和贵州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不仅是一所高校的教学阵地,更是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课堂”。
走进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的标本馆,3.2万余份动植物标本静静诉说着时间的故事。这些标本大多由学校师生采集制作,是1978年建校以来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见证。“标本馆就像一部学校发展的历史书。”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务处实践科科长何超介绍,“每一枚标本都凝聚着师生对自然的热爱与钻研。”
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有1600平方米智能科研温室、25亩校内农学实践教学基地、35亩校外木城教学农场以及30多间现代化标准实验室(研究室)。据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负责人翁贵英介绍,学院加强与中小学及其他场馆合作,通过科普开放活动、讲座、志愿者培训、标本制作、研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形式,深化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基地还免费对六盘水市中小学学生及市民开放,利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市科技活动周”等开展主题活动,每年服务人数达6000余人。
基地为中小学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技术指导;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中小学生物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加强对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
此外,基地还为中小学提供实验场地和技术指导,联合教育部门举办生物技能比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同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培训,推动科教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将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基地搭建起高等教育与公众科学教育之间的桥梁,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