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物质丰富、生活无忧,精神食粮也同样富足。当大众在超市中以实惠的价格采购生鲜时,坐在教室里的万千贵州儿童正享受着“不打折”的教育。
清晨,黔西南州望谟县边饶镇,群山还笼罩在薄雾中,边饶镇中心小学教师李廷文已踏着露水向学校走去。教室的灯光一盏盏亮起,琅琅书声穿透山间的寂静。与此同时,400公里外的遵义市绥阳县太白镇,熊国容也一早来到学校,开始一整天的课程准备。10年前,他们共同在北京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10年后,他们同样坚守在偏远乡镇,在群山间为孩子们架起通向未来的知识桥梁。
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一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培”课堂上,我同大家座谈,你们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学生的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书记强调,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出生在边饶镇边坎村的李廷文是村里第一批全日制大学生。从大山走出去的他,深知一名好老师为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在母校任教。最初,面对基础薄弱的孩子们,李廷文也曾有过迷茫和无助,但参加“国培计划”后,他得到专家指导,学会了先和学生交朋友。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放学后抽大量时间进行家访,向家长灌输读书的重要性、教授辅导方法。很快,李廷文就收获了成效,全班语文成绩突飞猛进,及格人数超过八成,90分以上的也有多人。
在太白镇坚守20余年的熊国容,也用对学生的关爱在岁月中写下温情。2015年,她罹患重病,手术后仅休息两周便重返讲台;2021年,她主动放弃调入县城的机会,继续坚守太白小学。熊国容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子,不少学生都叫她“妈妈”,年轻的老师也称她“大姐”。她的赤诚换来诸多荣誉,曾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县级“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
李廷文和熊国容都曾有过调到城里任教或担任学校重要岗位的机会,而他们却都选择始终坚守在原来的岗位。和他们一样,当年参加过研修班的教师中,绝大多数仍十年如一日地留在三尺讲台。正如熊国容所说,她见证了学校教学楼从一栋到两栋、三栋的变化,也见证了操场从黄泥地到水泥地、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的变化,这些直观的改变,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乡镇的孩子和教师。
从日常餐桌到三尺讲台,这是贵州民生保障从“量”到“质”飞跃的缩影。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眺望,贵州的民生答卷愈发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