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于是,他们凑钱搭建直播间,购买各种设备,开始了助农直播。“网络主播千千万,村干部直播不常见。如果村干部的流量有价值,我们一定会运用在助农增收上。”
开播不到半年,实现35万元销售额,1.5万单农特产品走出大海村。“给村民送去销售款的时候,感觉我们的事业在发光。我们就是要尽我们所能,让乡亲们有收益。”陈银河眼中满是坚定。
老百姓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村民李飞激动地说,今年的香椿又多了一条销路,全是按市场价卖出的,“太谢谢银河他们这些年轻人了!”
苦想没有盼头,苦干才有奔头。乡亲们手提装满收获的口袋而来,玉米、黄豆、红薯、鸡蛋、生姜……化作包裹飞向远方,转瞬又成为乡亲们紧握在手中的财富。
“在小时候奔跑的操场上举办一场晚会”
“一路走来容不容易?”
“不容易!”
“以后努不努力?”
“努力!”
一段简单的互动,出现在今年春节前夕,一台由大海村村民自导自演的联欢晚会上,村民们团聚在一起,村干部、老人、孩子、返乡游子成为演出的主角。
“我们组织了舞龙队,大家都会齐心协力地来练习,每一个动作都会重复好几遍。”回忆起准备节目时的场景,村民朱大英仍然十分激动。
当天边的夕阳悄然退去,村委会楼道里的白炽灯亮起,舞龙队手持自制的竹骨布龙登场,金红相间的龙身在鼓点中翻腾,600只气球随欢呼升空,各个节目悉数亮相,瞬间将山坳化作欢腾的海洋。
村里的夜晚从未如此热闹与明亮:老人家带着农具,在舞台上示范操作,讲述往日的辛苦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游子们拿起麦克风,唱出思念家乡、回村团聚的幸福和满足;孩子们跳起舞,向父老乡亲们展示自己的学有所成……当饺子在锅内翻滚时,村民们感叹,“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的光景,又回来了。”
文化浸润,让大海村充满“海”的包容。“有一次,我们给独居奶奶送大米,临走时她硬是把她平时都舍不得吃的果冻塞给我们,看着她皱纹里的笑意,我想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陈专说。
为了让大海村更加有活力,在村“两委”的统筹下,几个年轻人牵头组织“386199”节日活动(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变得勇敢且自信;老人免费理发,传统美德在细节中传承;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拍照,留下美好瞬间……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丰富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当烟花盛放,陈银河反复确认这是不是一场梦,“我仿佛还是那个和发小奔跑在大海小学操场上的少年,今天却在这里组织了一场晚会。在平静的日子里继续满怀憧憬,我们相信,大海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希望大海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在陈银河和陈专的记忆中,大海村一直是个最不起眼的小山村。这几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居环境持续变美,邻里之间越发和睦……“话说咱村变化大,道路宽敞又通达,轿车开到家门口,牛啊!”变化,在村民自编的“三句半”里生动展现。
距村委会不远处,有一排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分别写着:我们最友好、我们最厉害、我们最宜居、我们最热闹、我们最有爱、我们最有趣、我们最活跃、我们最努力、我们最美丽。
陈银河介绍,这是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在和村“两委”商量细化后,总结出来的,“爱上‘大海’的9个理由。”
把传统的文化墙,重新提炼展示。包括陈银河在内的一群返乡青年,正以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帮助大海村探寻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在大海村的小康广场,“农家说事小院”的木牌掩映在绿意中,两位老人下着棋,身旁的两个小孩捡起地上的花瓣……幸福,在欢声笑语和追逐玩闹间成为具象。
每月20日,村“两委”集中听取村民诉求,矛盾调解、发展建议皆在此落地。
小院不大,却汇聚着413户1548位村民的心声。
“今年的村晚,就是在说事小院,村民们提出年味不浓,村里这才组织举办了活动。”陈银河说。
同时,大海村以党建为引领,推行“积分银行”,将乡村振兴细化为具体指标。村民通过参与公共事务、遵守村规民约积累积分,每月评选示范户并颁发奖牌。
“我们希望,大海人人共建,人人共享。”陈银河介绍,大海村依托“农家说事小院”“村规民约”“积分银行”等载体,不断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倡导“重里子轻面子”的文明新风尚。“如今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
“大海虽然没有海,但我们心中有海。”这是他们的心声。
“不必远走追逐梦想,我们已把家乡变成‘诗和远方’”。这是他们的信条。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返乡青年们通过数字赋能、文化浸润、创新治理,不断勾勒出大海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