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敏

从江县金钩寨风雨桥。吴德军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子琪
在黔东南肇兴侗寨的青山绿水间,鼓楼巍然矗立,展现着千年文明的韵致。
少数民族民居和特色建筑,是构成色彩斑斓的贵州风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走访了长期深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龚敏,探讨贵州民族建筑的传承密码与时代价值。
侗族鼓楼是“世界建筑艺术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古本《赏民册示》、清代各县志和通志,以及李宗昉的《黔记》中多有记载,侗族以鼓楼为中心,“有事击鼓为号”,形成“分而不裂”的社会网络。
如今,贵州境内600余座鼓楼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侗族文化的物化表征——黎平县319座鼓楼以不同形制诠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肇兴侗寨五大鼓楼以儒家“五常”命名,将中原文化与侗族智慧熔铸于船形布局中。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独特的榫卯结构无需铁钉铆接却能历经百年风雨。龚敏以贵州省从江县增冲鼓楼为典型案例展开解析,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其"雷公柱"抗震设计、"主承柱"承重体系及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不仅彰显了侗族建筑技艺的精妙,更深刻诠释了民族文化中的哲学智慧与精神象征。
侗族建筑的魅力,还在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性。肇兴侗寨鼓楼群中,九重檐歇山顶的智团鼓楼与汉族阁楼神似,多层檐角的密檐式鼓楼则与中原塔式建筑异曲同工。从门楣上“二龙戏珠”灰塑到檐角上的侗族祖先形象,从花鸟鱼虫的生活图景到行歌坐夜的民俗场景,鼓楼装饰艺术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侗族地区近千座鼓楼,或壮观、或雄伟、或秀美、或雅致、或玲珑,在彰显侗族独有的民族特色之时,又呈现出不同地区文化交融的特点。侗族依山而建的吊脚民居、跨河傍水的风雨桥,与鼓楼共同构成了“山地建筑”的典型范式。
“贵州的民族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18个世居民族建筑文化异彩纷呈。”龚敏表示,侗族鼓楼的榫卯智慧、苗族吊脚楼的“天人合一”理念、布依族石板房的生态智慧等,都是值得向世界称道的宝贝。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联合民间工匠,尝试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贵州民族建筑进行三维建模,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新生代建筑师与掌墨师携手,将民族木构智慧融入当代设计,以创新演绎传统语汇。同时,贵州积极推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国际化传播,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展传统建筑修复项目,将侗族建筑的生态智慧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
龚敏说,从肇兴侗寨的篝火夜歌到西江千户苗寨的万家灯火,从侗族掌墨师的口传心授到高校实验室的科技赋能,贵州民族建筑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
在贵州,民族建筑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汇聚的文化基因库,它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活见证。龚敏指着一幅幅鼓楼图像资料说:“每一栋鼓楼上的飞檐翘角、雕龙赋彩都镌刻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