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透渊
最近,贵州遗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90后”的潘发勇有点忙。
“怎样把老祖宗留下的苗族文化传统技艺,与家乡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抛出这个问题,列为2025年公司发展方向,潘发勇与两位合伙人开始谋划起来。
近年来,在“村超”巨型磁场吸引下,榕江县“90后”返乡创业呈现显著增长态势。这些带着新思维、新技术的年轻人扎根乡村沃土,在乡村振兴路上尽情挥洒青春汗水。
潘发勇是土生土长的黔东南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人。摆贝村地处月亮山腹地,依山而建、临云而居,苗族文化古朴、浓郁。
三年前,潘发勇还是贵阳某房产公司销售精英。尽管每个月银行卡都有五位数收入,但他内心始终有挥之不去的乡愁。
“父亲躬耕的场景常在脑海浮现。”带着这份思念,潘发勇回乡创业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转折发生在2022年的“牯藏节”。
趁着家乡有民俗活动,潘发勇回了趟家。其间,他用手机拍下妻子运用传统苗绣技法——平绣制作蝴蝶图案的过程。没想到的是,这无意中拍下的30秒、配着苗族古歌的短视频,三天内收获2万次转发。
“那晚我的微信被加‘爆’了,全是来买苗绣的。”潘发勇展示当时的截图,满屏都是“99+”未读消息。
潘发勇意识到,古朴的苗寨,藏着一片商海。
正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2023年,吹起贵州“村超”最炫民族风。随着“村超”火爆出圈,游客越来越多,周边经济被盘活,同时带来的是乡村发展的巨大机遇。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看准机会,潘发勇果断返回家乡,注册开办了“月亮山部落客栈”。客栈地方不大、客房不多,却集吃、住、玩、购为一体。
“客栈开张后,周边群众开始将自家种的米、养的鸡、做的重阳酒送到客栈售卖,为游客能品尝到最原汁原味的食材提供了保障。”潘发勇说。
客栈最出名的还不是“吃”。
“我邀请本地会吹芦笙、唱古歌、做苗绣和讲苗族故事的传统技艺传承人走出家门、走进客栈,与游客零距离接触,让苗族文化大放异彩。”潘发勇说:“其中,苗绣、蜡染等苗族手工艺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因为创业的时间早,潘发勇很快享受到“村超”的红利,客栈容量逐渐跟不上游客流量增长的速度。
2024年7月,潘发勇招募两位合伙人,共同成立贵州遗海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客栈硬件、功能基础上进行扩建。同时通过客栈,进一步把游客与苗寨“深度绑定”。
目前,公司已与19名苗绣绣娘签约,把苗绣与现代简约风相结合,加入现代流行色彩,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
“目前,我们组织的有苗绣图案的时尚包、手机壳等文创产品,畅销国内外,绣娘月收入能稳定在5000元左右。”潘发勇说。
2024年,潘发勇荣获“最美村超人”“月亮山推荐官”等称号。
“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0万元收入。虽然成绩很小,但随着乡村旅游逐渐升温,公司营收不断突破,指日可待。”一份执着、一份热爱,有民族文化做底蕴,潘发勇对公司的发展很有信心。
“坚信乡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沃土,在乡村振兴中挥洒青春汗水。”潘发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