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寒
随着电子屏上需求指令的闪烁,5分钟后,一批光学膜片便从园区内的贵阳卓英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送达生产线;10分钟后,厚维光电的机壳产品也同步抵达装配工位。在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海信”)打造的“30分钟供应链圈”内,时间以秒为单位,重构着贵阳制造业的时空坐标。
近日,记者目睹了贵阳海信制造部副部长杨宁佳轻点屏幕:钣金件从切割到成型,全程由机械臂在激光矩阵中灵活起舞,每块75英寸电视背板从下料到装车仅需10分钟。他介绍:“以前工人检测一台产品要两分钟,现在AI视觉系统能瞬间捕捉0.1毫米的瑕疵。”
这个曾年产5万台电视的小厂,如今正向着350万台的年度目标奋力冲刺。智能革命让产能在人员减半的情况下实现了倍增,展现了贵阳海信的强劲发展势头。
“十年前从青岛发件,单件物流成本高得惊人,现在园区内配送连十元钱都不到。”贵阳海信供应链部长安忠说,通过引入15家核心配套商,库存周转效率提升了3倍。
这个由贵阳经开区企业与海信共同编织的产业网络,已能本地化供应28类关键部件。灯条组件也将在年内实现“零距离”配套,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在贵阳卓英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新上马的护屏板产线正吞吐着光电新材料。该公司负责人指着海信提供的智能检测终端表示:“链主企业带着我们搞创新,去年良品率98%!”如今,80%的配套商完成了数字化改造,15家核心企业进入海信全国供应链体系,技术溢出效应让配套中小企业效率平均提升25%。
据介绍,海信正在联合高校攻关8K模组技术,计划年内引入散热器等关键配套,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作为贵阳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链主企业,贵阳海信通过20余年的产业链布局,将电视机物料交付周期从一周压缩至两小时,本地配套率从30%提升至83%,年度物流成本节省超1000万元。2024年,以贵阳海信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产值突破110亿元。